2025年05月12日 来源:韦绍荣  浏览: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巴纳村弄安下屯,遗存着在整个西山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碾坊和榨油坊遗址和遗物。

  这个碾坊和油坊与西山红色革命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九二二年,韦拔群偕十一位革命同志以“中国国民党广西特别党部”的名义发表《敬告同胞》文告。这篇文告成了中国现代最早的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西山弄安上屯壮族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陈毓藻是这十一革命同志之一,他在这份文告上签了字。

  韦拔群因在西山弄安有了最早的革命同志,就频频地进入西山搞农运宣传活动。当年在西山搞农运宣传的最佳地点是弄凡街(今西山街,下同),韦拔群在西山搞的农运宣传以及在弄凡街组织的千人加入“公民会”的活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韦拔群成了西山的大名人。

  韦拔群每次从武篆到弄凡街搞农运宣传和举办活动,必定途经弄安叫上革命同志陈毓藻一起。从弄凡回来的途中,两人偶尔进入弄安下屯的龙达洲家讨口水喝,有时龙达洲还特地煮饭给韦拔群吃。一来二去的大家都成了熟人。韦拔群每次进入龙达洲家中都乘机向龙达洲宣传农运的道理,龙达洲受到了革命的启发,思想逐渐地倾向了革命。

  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乡村中以反对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剥削压迫,反对放高利贷和出租土地成了时局运动的中心。陈毓藻家庭本就靠着雇长工,还有放高利贷和出租土地等手段来获取财富的,如果按韦拔群提出的口号和要求办,那就失去了不劳而获的生活和财富来源,因而抵触韦拔群提出的口号和行动。

  在革命道路上,陈毓藻和韦拔群分道扬镳了。

  一九二六年,桂军团长龚寿仪带兵到武篆以“剿匪”为由,实则是镇压农民运动并对群众大行烧杀掳掠。在西山,陈毓藻成了龚寿仪的好向导,带领龚寿仪匪兵对西山许多地方进行摧残。制造了当时震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的“东兰农民惨案”……惨案迟迟得不到解决,当地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们又在东兰县知事黄祖瑜的支持下,多次与农军为难,制造纠纷和摩擦。九月,韦拔群指挥农军攻打东兰县城,黄祖瑜等弃城逃跑。韦拔群在东兰建立起了农民新政权。

  随后,韦拔群亲率农军来到西山弄安,一举捣毁了为虎作伥的陈家地主武装。

  在韦拔群亲率农军围攻弄安陈家地主武装时,由于陈家地主武装凭恃坚固的陈家城工事作屏障,原来设想的速决战变成了持久的攻坚战。攻打了七天六夜才攻破陈家城。

  七天六夜中,几百农军的吃喝全部由弄安下屯的龙家供应。碾坊主龙达洲指挥家族的男女老少组成农军后勤保障队,一部分日夜在碾坊中赶牛驱马把玉米粒碾成玉米面,一部分则在榨油坊中榨茶油和桐油,保证农军有饭吃有油放菜晚上还有桐油点灯办公。

  一九三0年三月,红七军亭泗战斗取得胜利后,顺利进入盘阳西山休整。这时的西山革命根据地,极个别反动的地主恶霸已被打倒,社会呈现一种崭新的革命气象。

  龙达洲早就是一个积极支持革命的人,这时更忙了。每天不仅在碾坊中免费把西山各族群众捐给红军的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还在榨油坊中加紧榨出茶油,免费供给在弄凡街上休整的红军部队食用,榨出的桐油则免费送给红军领导们晚上办公或开会点灯用。红七军在盘阳和西山休整的一个月里,龙达洲的碾坊和榨油坊都在为红军服务。

  红七军开进盘阳和西山之初,第三纵队队长韦拔群就找到了龙达洲,说亭泗战斗中受伤的红军伤员要转移分流到西山革命根据地中治疗和养伤,要龙达洲帮忙护理几位伤员。龙达洲愉快地答应了。

  一个月后,红七军撤离盘阳和西山。龙达洲护理的几位伤员因伤情尚未痊愈,不能随军行动,只能继续留在龙达洲处休息治疗。龙达洲担起了医生和护士的角色。

  红七军撤离后,为了保证红军伤员的绝对安全,龙达洲把红军伤员转移到岩洞坡的一个既干燥隐蔽性又极好的山洞中,让红军伤员在这个山洞中继续养伤。龙达洲在山中找来草药让红军伤员内服外敷,妻子则在家煮好饭后穿山越岭给红军伤员送去。

  在和这些红军伤员的深入接触和交谈中,龙达洲更明白了共产党和红军革命的目标和方向,因而更敬佩这些共产党员和红军勇士们对革命理想目标和革命信念的不懈追求。

  龙达洲想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种共同的,显示他们那伟大精神力量的东西。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军帽上都缝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龙达洲记住了这个最显著的标志。

  红军伤员们离去了,但他们缝在帽子上的红五角星却在龙达洲的心中熠熠生辉。龙达洲甚至觉得那红五角星就是穷苦的人们获得新生和幸福安宁的希望和图腾。

  于是龙达洲及时地把石匠请来,按自己的意愿重新刻了一块碾盘,叫石匠在碾盘的中间刻上了一颗五角星,作为自己和碾坊的图腾物。并把刻有五角星的新碾盘安在碾坊中。旧碾盘拆了下来。(现旧碾盘仍在,被当作了垫脚石安放于龙达洲孙子龙超猛门前的地上。)

  自此以后,龙达洲的碾坊成了西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粮食加工厂,油坊也成为了革命的油坊。

  从一九三四年黄举平从黔桂边回到西山重擎革命旗帜始,至解放战争,在西山革命根据地这块广西右江革命活动中心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训练,实施的多次战斗等等,多达几十次。少的每次几十人,多的达上百人。每次筹集到或群众自愿捐献的粮食大部分都要拿到弄安下屯,在龙达洲的革命碾坊中加工好,然后再送到活动或战斗进行的地点交给后勤人员。

  龙达洲本就是西山数得上名次的殷实人家,除免费在碾坊中为革命加工粮食外,时常自己出钱出物出力支援革命活动。

  龙达洲的榨油坊建在碾坊旁边,是一个简易小型的榨油坊,有两套木制榨油设备。因龙达洲在甲篆一带买有茶山,一套设备专供榨茶油用。榨出来的茶油供自家食用外,很多时候还无偿捐给西山革命组织,作为召开大型会议、培训或战斗时用于改善生活。一部分还拿去出卖,得来的钱部分地捐给西山革命组织作活动经费。

  另一套设备是专榨桐油用。桐籽大多收购而来。榨出来的桐油一部分拿去卖钱,一部分捐给西山的革命组织作办公照明用。

  弄安下屯的碾坊和油坊,因一九三0年红七军在盘阳西山一带休整,转移分流到龙达洲家的红军伤员那红军帽上的五角星,以及代表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成了龙达洲这个乡绅奉守的信仰和图腾。并不惜花钱重新刻制碾盘,把五角星刻在碾盘上,作为信仰和图腾的物化标志,时刻提示和警醒着龙达洲,让自己和碾坊油坊一起终生投身革命,为实现革命奋斗的理想目标而献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西西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