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8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温嘉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梧州的小吃种类繁多,使用热蒸、沸煮、火烘、炭烤、油炸、凉拌、热烫等等方式制作,不一而足。而腌酸木瓜、腌酸萝卜和腌酸芥菜头等“醒胃嘢”,在这个林林总总的小吃“王国”中,不算“魁首”,不算“泰斗”,也算得上是梧州人津津乐道的“小菜一碟”。

  腌酸取自于醋,“酸嘢”始终不离不弃带甜带辣。多层次的味,却又不会喧宾夺主。梧州人喜欢“空口”吃酸嘢,也喜欢用酸嘢拌蒸粉或白粥,其滋味醇厚,酸辣微甜。真是应和了酸味档的那句口头广告词:开胃“杀食”。

  吃过酸嘢,便要吃和味牛腩。那年月,口袋里有一角几分钱,都会送给了牛腩档。若是走在街上,一辆小推车缓缓经过眼前,“和味牛腩”几个字便会映入眼帘。牛肌腱、牛筋膜、坑腩,都属牛腩。牛腩一般分为纯牛腩和萝卜牛腩。炆牛腩颇费工夫:将牛腩一遍遍地清洗干净,再放入开水中“飞水”,然后切块,待锅烧热后,下油、放姜、蒜、酱油、花椒、八角、糖、陈皮、白酒,让调料爆香,再添水,文火慢焖。面对牛腩档,禁不止要食指大动。然一口咬下,竟将牙弹起半寸,再施以双倍牙力,仍如嚼海绵,不过越嚼味越浓,纵算肉仍不大烂,嗓子眼只好“忍辱负重”,铆足了劲将此肉团咽下,于是喉急的一阵紧张,险些挤出泪水数滴……

  俗语说,三月田螺满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其实,一年四季,梧州人都喜欢吃田螺,这是由来已久的爱好。买回田螺放入大盆,再放菜刀一把,让田螺吐泥,经三番四次换水,两天之后,干干净净的田螺便可上锅。炒田螺离不开爆香调料豆豉蒜头,只需一会工夫,就会香气四溢,特别是在盛上碗碟前洒些紫苏叶丝,更是香到恨不得立马大快朵颐。炒田螺,既可作为家庭或街头小吃,也可奉为席上珍品。甚至有吃货的食家说,中国炒田螺可与法国的名菜“一焗蜗牛”平分秋色,同是人人称赞的佳肴美食。难怪,时至今日,梧州人对炒田螺依然情有独钟。您瞧瞧,那些炒田螺店,店前店后,经常座无虚席,一片“嗦”田螺的“啜啜”声不绝于耳……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人人吃得尽兴满足,不时,有吃得还不过瘾的食家,坐在板凳上迫不及待地高呼:再来一碗!

  小吃之中,油炸鬼是一种很普通的食品,但是,它的名气很大,且历史悠久,堪称小吃“王国”中的“国粹”。据说,鬼系桧的谐音,油炸鬼即油炸秦桧。一个小小的面食,竟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奸臣的厌恶和愤懑。油炸鬼,又称油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有一位邻居绰号叫做“甘油糍”。他姓甘,专门以炸油糍、炸油条为生。每天凌晨四点左右,他便以水调面,那擀被油浸渍得紫红的面杖在他手里飞舞,不时在案板上敲击出很有节奏的声响。那捏切成条大如指、双叠拉长近尺的面条,放在油锅里炸,边炸边用长筷子翻拨。面条在油锅里翻腾得很欢,待炸成金黄色,面胎便向两旁张开,成“人”字形,整个形状恰似人的半个身型,面食的甜香与油香随风飘远。油条“送”白粥,见多了,而油条“送”酒,也算独沽一味。我的另一位邻居,曾是一位搬运工人,在收工之后,便要到“甘油糍”那里取回两“孖”油条,就着2两“双蒸”米酒,吃个不亦乐乎。梧州人对油条的感情可谓难分难舍,连蒸“水蛋”也会放上切成细丝的油条,逢年过节炖扣肉也忘不了夹上几截油条。还有一道菜,梧州人更喜欢吃的,那就是芽菜煮猪红汤,煮熟之后上桌,会听见有人问一声:放了“油炸鬼”没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