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13日 来源:贾朝强 作者:贾朝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贾朝强

 

象州县县长 贾朝强

    世界文明史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发达的必然之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本文围绕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结合象州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象州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象州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民营企业发展力度,工业和产业项目投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目前形成了以采矿、制糖、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至2004年底止,象州县共有工业企业13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超亿元企业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34亿元,实现税金9700万元,实现利润75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5.98亿元、2.03亿元、7800万元、6800万元。全部企业资产合计13.85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 

    二、象州县县域经济发展走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多年来,素有“桂中粮仓”之美称的象州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在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中徘徊。象州县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推进工业化上,其主要原因是: 

    (一)推进工业化是改变象州县落后经济基础的重要前提。

    
    象州县经济基础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2004年实现GDP20.67亿元;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4年底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0:24:26;三是财政收入困难,是典型的“补贴财政”。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原因是工业化进程落后。


    (二)推进工业化是改变工业化发展滞后的迫切需要。 

    象州县目前尚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一是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单一,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型初加工企业占总数的80%;二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工业技术装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区级以上的知名品牌;三是企业负债率高,资金紧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五是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还有18家国有企业未彻底改制。 

    (三)推进工业化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由于象州县工业不发达,吸纳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低。目前象州县的劳动力人数是17.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6.2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5200人,在企业就业仅有4521人,大中专毕业生尚有2010人无法安排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推进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拉长农业产业链,农业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减少了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制糖、缫丝企业的改制和引进,带动甘蔗、桑蚕的快速发展就是例证。 

    (五)推进工业化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依托。 

    目前,象州县的城镇化只有27%,远远低于全国和全区水平,造成了人气不旺,市场不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只有工商业发达了,才能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县内的有效需求和消费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三、加快象州县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工业是国内经济诸行业中创造增加值最多,对地方财政贡献最大、容纳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如果象州经济没有发达的工业带动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就无从谈起。因此,象州县必须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工业对财政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树立“工业富县”意识,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近几年评选的全国百强县的发展历程看,它们之所以能走向百强县,无一不是通过工业化的路子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近两年来,象州县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效果明显。至2005年9月底止,三产比例已调为34:34:3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增值税等税收增幅较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8%。这充分说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县级财政收入和积累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坚持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唤起广大干部群众“无工不富”、“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来抓,加大强攻工业的力度,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并长期坚持,锲而不舍。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重在特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根据象州县的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应把甘蔗、桑蚕、重晶石矿深加工确定为象州县三大主导产业。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主导产业上,一是制糖和附产品深加工业:重点抓好白浆纸、酵母精、可降解餐饮具、复合肥等产品和项目开发,使两家制糖企业的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二是重晶石矿深加工业:扩大现有高宏公司、冠峰化工公司的生产规模,引进项目开发钡盐系列产品,使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产值达3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钡盐加工生产基地;三是桑蚕深加工业:积极引进蚕茧的丝绸加工企业,使蚕茧加工率达100%,年加工白厂丝1000吨,实现总产值2亿元以上,建成广西蚕丝加工基地。同时还要以政府导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体推进为原则,做大做强采矿、冶金、建材、造纸、林化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努力扩张优势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象州工业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开发集中化、产业集聚化、土地集约化”的要求,重点抓好县城南部的重工业园区和石龙园艺场3000亩的轻工业园区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搞好园区的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通过园区的带动战略,整合县内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县内外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信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聚集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努力使两个工业园区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工业经济新亮点。 

    象州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明显。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农产品加工精深化,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各种农副产品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来促进县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做大做强现有和在建的十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做出优势。在蔗糖、优质米、桑蚕、林产品、畜牧业、木薯淀粉的深加工上下功夫,力争到2010年,象州县农副产品(蔗糖业除外)加工率达到40%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五)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优化企业经营机制。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是象州县实现“工业富县”战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革,继续采取引资嫁接、整体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握产权置换和身份置换这一关键,加快国企改革进程,争取2006年底,全部国企改制完毕。通过改制和引资嫁接,集中精力扶持培育5个超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使工业结构更趋合理。 

    (六)加大投资力度,以大项目带动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投入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象州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更要求把加大投入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把项目开发作为工业经济的抓手。当前,要主攻能够牵动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化大项目;主攻重晶石矿、农产品加工、甘蔗等产业的龙头型、基地型技改大项目;主攻能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项目,如服装、鞋帽加工出口企业;主攻能凸现区域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下六甲阶梯电站,石龙工业园、石龙港建设等。对大型项目要做到开工建设一批,签约立项一批,储备一批,形成梯次结构,重点抓好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项目、2万吨中高档油漆生产线等重大项目。要精心组织好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构建招商平台,扩大项目来源,尤其要在引进外资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 

    (七)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把加快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大力开发及应用电子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技术创新步代,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把高新技术的引进作为企业技改的重点,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层次。积极主动寻求高科技、高融资能力的合作伙伴,嫁接改造传统企业,提高工业化水平。目前重点抓好高宏公司、金粤桂金属公司、吉象锰业等企业的技改。 

    (八)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简化企业办事程序。利用县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帮助企业解决立项审批、引进申报、政策咨询和协调关系,对新办企业实行“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二是继续开展好机关效能建设,坚决制止“三乱”现象。及时处理企业的各类投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象州县筹资1000万元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目的是切实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四是继续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经常深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五是提高政治待遇。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积极推选他们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参政议政。六是组建工商企业商会。发挥商会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七是出台和完善奖励政策。每年初组织召开一次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进行重奖,并兑现有关优惠政策。(贾朝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