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02日 来源:王革冰 作者:王革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王革冰


中共象州县委书记 王革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象州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如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认为,应该以工业化富裕农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城镇化繁荣农村,具体而言,就是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一、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1)传统农业县的经济发展不能孤立地、单纯地发展传统农业,而要把各种优势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发展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

    象州县除了利用桑蚕、优质谷、甘蔗、水产等优越的农业资源,做新做优第一产业外,还要把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重晶石的深加工开发好,把钡盐化工做成工业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打造钡盐化工、金属冶炼二个品牌,以此来推动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同时,通过被誉为“中南第一温泉”的象州温泉和“中华一绝”之称的古海底迷宫、生态峡谷、湖光山色、古榕之乡的田园风光、郑小谷故居等六大特色旅游的开发,全力打造温泉疗养、生态旅游两个品牌,把象州打造成旅游圣地,从而带动做旺做活第三产业。

    (2)大力发展农业工业。

    农业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搞好农业工业,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象州县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一是引起一批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对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精度加工,发展制糖、造纸、丝绸、林化、皮革、食品、肉联加工工业等等;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真正把农业加工业做成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3)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注重发展生物质产业。

    生物质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象州县具有丰富的甘蔗、玉米、木茹、桑秆、林木等生物质产品原料,这为象州县发展生物质产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残体、禽畜粪便、有机废弃物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生产生物基、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等产品和建设农村生物能应用工程。

    (4)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新做优农业。

    “新”就是新思路,是要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新模式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引导建立农村自治的各种专业协会、服务公司、联合体等等,搭起市场-政府-农民之间的桥梁。“优”即①结构优:要围绕农业工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建好“第一车间”;方法优:就要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和良法的推广应用;③品质优:我们的农产品要体现安全、生态、绿色的品质;品牌优:要强化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增强市场占有率。

    二、走出农村繁荣农村

    (1)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

    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推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三是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有钱的农民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2)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

    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支持超市进农村,农资进超市,实现连锁经营,物流统一配送。通过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可加快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商业的服务,同时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摒弃存规陃习。要做到“五化”、“五通”、“六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设混凝土的村内道路)、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改”,建有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实现人畜分开;村内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亮化(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业余文艺队、有功能齐备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有文体娱乐活动场所、有标准的宣传栏。全县要把寺村龙头、罗秀菜厂等21个新村建成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4)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尽可能地提供农村公共品,加快通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和建立文艺队。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总之,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1)依托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市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整个农村改革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本要求。

    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象州县要抓住东部地区闹民工荒、能源荒的弱势,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优化环境,把那些非资源有科技含量、劳动密集的企业引过来。同时发展好本县的旅游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转非”提供更多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机会,使农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2)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桑蚕、木茹、甘蔗、药材等等。因为规模生产危房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当前,户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性壁垒在很大程序上制约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一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让那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定居下来,同时取消农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二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主要是妥善解决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当兵、招工、提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在受教育方面,对进城的民工子女读书免收借读费、赞助费等等。三要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使转移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

    (4)认真抓好劳务经济。

    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当前,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技能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