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11日 来源:肖孟 作者:肖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肖孟

 

   

贵港市港南区委员会书记 肖孟

    本文所阐述的劳务回流,特指西部地区在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施劳务输出过程中,经过一定阶段后,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的现象。劳务回流有被动回流与主动回流两大类型,这里主要探讨主动型劳务回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在劳务经济发展的初期,对西部地区而言,劳务输出是主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而对输出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务经济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务回流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的转移。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如制衣、纺织、建材、冶炼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西部地区转移,其中相当多的企业是将整个厂迁转过来,小的厂涉及几十名工人,大的厂则会使得上百乃至上千的民工回流,因此,产业转移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劳务回流的数量就会越多。在广西,统计表明,粤桂两省一年多来联手推进的经济合作项目中,近七成的投资都属于产业转移项目;在湖南省蓝山县,以毛织加工贸易为主"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企业在该县发展到350余家,用工3万人。

    (二)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就业机会增多,劳动报酬比较合理,随着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流动成本和风险成本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在本乡本土就地或就近就业。同时,随着西部地区种养比较效益的提高,也促使部分民工回流。据统计,广西柳城县返乡创业的务工能人已逾千人。

    (三)农民工本身的条件素质发生了变化。第一,部分长期外出的民工,年龄增大,体力不支,一般来说,18~35岁的农民工是整个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很难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只能回乡另找适合的工作;第二,原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本来就偏低,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不少人员只能从事简单劳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沿海地区产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无法胜任复杂劳动,只能主动回流;第三,在外出劳动力当中,未婚女工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到了结婚年龄,大多数女工也是选择回乡结婚,然后就地择业。

    (四)外出民工中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部分的民工在多年的拼搏中,有的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学到了相应的管理经验;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有了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关系或比较稳定的信息和销售网络;有的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项目,等等。他们具备了回乡创业的条件和需求,从而成为了劳务回流的代表人物和主力军。

    二

    从劳务输出到劳务回流,是劳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劳务经济内容的重大变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荒"的问题。"劳工荒"本来是珠三角地区近年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实际上,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用工量的大量增加,由于历年劳务输出量较大,不少西部地区的县区也开始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像制衣、纺织等行业的熟练工奇缺,许多企业机器设备安装好了,就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开不了工,使得不少投资者把能否招到工人做为是否投资的先决条件。据贵港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中小企业缺工人两万名以上。劳务回流,正好给新建企业提供了必需的熟练工人,减轻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节省了企业的培训时间。有经验的企业主利用春节期间大量民工回流的时机招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确保了企业的用工。这部分回流民工,很快就成了新建企业的技术骨干,对其他民工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2、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如前所述,在成千上万的劳务输出大军中,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农民到民工,再从技术骨干到厂长、经理、企业家的质的转变,他们或带资金,或带项目,纷纷回乡投资办厂和从事农、林、牧、水产业的开发,形成了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回归经济"。贵港市港南区,近年来,全区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创办企业达91家,总投资达到5661万元,产值1.58亿元,吸纳安排本地从业人员达2716人。广西浦北县,全县有2400多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创办各种经济实体达1160个,创办公司50多家,创办项目369个,总投资2.7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及下岗职工近1.5万人。

    3、为本地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回流的民工,多年来生活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城镇中,接受了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成为了当地发展经济的带头人,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原来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生产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差,脱贫致富门路比较少的当地农民有了学习的榜样,不少农民在他们的带动之下,提高了自身素质,学会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发家致富的本领,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南兴村回乡民工韩翠运,在家乡创办了养鱼基地,培训了本村的青年在基地学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很多群众也搞起了养猪、养鱼等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西浦北县三合镇农民回乡创办海龙编织工艺厂,直接安排1600多个农村人才就业。

    4、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从沿海发达地区回流的民工,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农民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纷纷进城落户就业创业,实现了农民市民化,提高了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贵港市中心城区由建市时的18.0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4.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这里就有着大量回流民工的一份功劳。

    三

    由劳务回流而形成的"回归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将外地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文明与西部地区的民俗、乡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了外来投资经济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 回归经济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回乡投资,他们有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在本地有很高的信誉,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般外来投资者在投资、生产经营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他们甚至不用政府出面,自己就很容易协调解决。这种良好安全的投资环境,确保了回归经济的健康发展。

    -- 回归经济是一种发育比较成熟的经济形式。回乡投资的民工,他们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中,本来就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他们是技术骨干、营销专家,是厂长、经理,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充足的资金,有成熟的项目,有现成的营销网络,有及时的市场信息,没有一般新创业人员的盲目性,从而减轻了投资的风险性,少走了许多弯路和避免了不少的挫折。例如,港南区湛江镇的甘彩群和彭美平,今年回乡分别创办了甘昌电子有限公司和贵港东森科技公司,就是利用他们原来在珠海的甘昌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的益伸富电子有限公司的基础,产品按原来的渠道销售,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 回归经济能更好的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目前,制约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而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外来投资者出现拖欠民工工资的情况,导致不少民工对新办企业缺乏信任感,不愿应聘。而回归经济中的企业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利用本乡本土的优势,比较容易得到兄弟叔伯们的信任,既解决了劳动用工问题,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广西港南区八塘镇三板村的邓雄高,回乡创办圣鑫灯饰厂,利用农民就近就业的优势,解决了1500多名劳动力的用工问题。

    回归经济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回归经济毕竟还只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还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不足:(1)规模偏小。由于仅靠外出务工的积累,资金额还不会很大,从港南区的情况看,回归经济中有80%以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万以下,超千万的企业不多;(2)技术含量不高。回乡投资的企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在制衣、纺织、木材加工以及开发性的农业项目上,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基本上还是空白;(3)分布过散。这些企业大部分是租用现有的空闲厂房或民房,基本上谈不上合理布局,不能形成规模效应;(4)家族式管理为主。他们往往是丈夫做经理,妻子当会计,儿女搞推销,这种管理模式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进入,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务经济仍然会是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劳务回流,把回归经济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点来抓,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首先,政府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通过解决资金、土地、厂房、用电等问题为回归经济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其次,政府要做好引导、扶持工作,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回归经济克服先天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使企业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生力军。再次,政府要给回乡创业有较大贡献的人员提供政府舞台和政治荣誉,既可以吸纳他们成为政协委员,让他们参政议政,也可以选拔、推荐他们担任村"两委"领导,使他们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领头人。同时,政府还应该使"迎回归"工作有序化,主动化。如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沿海发达地区召开同乡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争取更多的民工回乡创业,使回归经济迅速壮大发展,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