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22日 来源:杨志雄 作者:杨志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谢 东

 

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员会书记曹伯纯(中)在三江县委书记谢东(左)等陪同下到三江县视察。

    被誉为中国侗族第一县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侗族人口约19万,占全县人口的57%。这个保存有夜郎古韵、唐宋遗风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依托特色产业走上了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约300万人口,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侗族主要聚居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提到的龙标、五溪、夜郎古地,就是古今侗族人的居住区。

    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才使得纯正的民族风情得以保存:女人们穿着绣花的土布百褶裙,村民们用古老的水车灌溉农田,人们住在水边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里。

    没有受到污染的空气、水、环境,使三江出产的农副产品成为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新上任的三江县委书记谢东告诉记者,三江县的茶油、茶叶、肉牛、竹木、水果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前景很好。

    据介绍,三江县目前种茶面积9万亩,已开采茶园4.2万亩,年产干茶1885吨,名列广西前列;茶油是木本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高,是较好的保健油。目前三江全县山茶树种植面积70万亩,年产茶油350多万公斤。以县为单位,属全国最大,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茶油之乡”的县份之一。北京某大学教授曾给三江茶油题词: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食油——茶油。三江茶油在北京市每公斤卖到64元人民币;三江县放养的生态牛早已闻名国内外,年外销18000头,供不应求。

    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三江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强调农产品的深加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各级干部逐步树立: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创建全国优质茶油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茶油产业化的发展,力争“十一五”期末茶油产业年产值超1.5亿元。三江县是广西主要杉木产地之一,现有杉木林1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33万立方米,可进行杉木深加工。三江盛产毛竹,有毛竹约8万亩,立竹量700万根,可进行竹针、竹筷、竹地板、竹席、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炭等系列产品开发。三江县正在扩建牛肉加工厂,将“侗乡牛腊巴”品牌做强做大,预计“十一五”规划养牛业产值达2亿元。

    三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优势条件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三江县境内大小河流74条,自然落差大,境内河流平均自然比降为5.2%,水能蕴藏量为25.53万千瓦,目前仅开发4.52万千瓦。规划开发的木洞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洋溪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总投资1.86亿元的草头坪屯站已于去年9月正式投产,计划投资9000万元的斗江镇木洞水电站已完成了相关的前期工作,明年初可动工兴建。水资源的开发将成为三江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 谢东说,三江有111座风雨桥、179座鼓楼,村寨相连的吊脚木楼,其中的程阳桥、巴团桥、马胖鼓楼是三大国宝,另外还有各种民歌、多耶、款词(相当于民族法典)、工艺、刺绣、医药、浓郁的民风民俗等等,即是侗乡的特色,也是侗乡的历史文化。被喻为“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以及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技艺已被国家定为非物资文化遗产。这些有形、无形的侗族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侗族的鼓楼、风雨桥不用一根铁、一颗钉建造而成。能人巧匠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资料的情况下,能精确地把它建起来。

    谢东表示,结合新农村的建设,三江将努力把这些民族瑰宝挖掘、保护、发展好。

    因此,在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同时,三江在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上也有大手笔:县内现有的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已经被规划成为国内最大的“侗族民居保护区”,建立了“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侗族大歌及木构建筑技艺正在申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金秋文化旅游节和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以侗族大歌、芦笙踩堂、侗族婚礼大观、抢花炮、抬官人、打南瓜仗等民俗活动为载体,三江侗族特色文化旅游日益被国内外旅游者看好。

    谢东说,从今年开始,柳州市委、市政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落实在三江县,力图通过发展这一主题,以三江县的民族风情旅游为切入点,拉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柳州市将用3—5年时间把三江县程阳八寨旅游景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的侗族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目前,三江县入境游客占柳州市总入境游客的60%以上。2005年旅游总人数达2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突破2万人次。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外旅客可望突破10万人次大关,国际旅游收入(创汇)400万美元;国内游客达7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全县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8亿元以上。

                         来源:中新广西新闻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