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沈 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兴业县委书记  沈 强

  当前,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所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及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给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后发展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谋划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文章,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兴业县实际就此谈点看法。

  一、创优环境,以无门槛有选择吸纳产业转移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承接产业的观念,本着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洼地”目标,把环境创优摆到突出位置,做到无门槛承接产业转移。一是积极转变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使社会管理明显规范、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行政绩效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建立起优质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二是政策激励,零门槛承接。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制订出台《兴业县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保持政策优惠在动态中最优,做到产业转移“进入无门槛、发展无门槛”。三是放开放活,提高承接效率。建立项目资源共享机制;层层细化分解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任务;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对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得力和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四是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构建人才小高地,吸纳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和聚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领承接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二、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平台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关键要在园区的建设上加快步伐,完善功能。

  1.科学规划,建好平台。因地制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重点沿玉贵走廊抓好现有的兴业县产业转移园(六联)和大平山两大园区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制订发展目标,形成承接优势。同时,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放在园区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排水、供气、通信和污水处理等建设。引进外资抓紧建设一批标准厂房,以商招商,以现成标准厂房承接产业转移。

  2. 创新开发,招优引强。建立健全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联系与合作,落户兴业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选准项目,增加承接成功率

  项目是发展载体,是投资之本,承接产业转移,要害在项目,核心也在项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战略性调整目标,充分发挥兴业资源、区位、技术比较优势,进行有选择的链接和承接。重点考虑产业承接项目的关联度和产业政策、市场、技术、环保因素等,寻求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合作,以原材料或“部件加工”形式,加入到生产链中,拓展延伸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链条。同时以承接企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产业,高起点建设一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产业投资项目和高技术项目,再造县域发展新优势。当前,兴业要立足县内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四、以推进“三转变”谋求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成效

  承接产业转移,要依靠科技进步,正确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此,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要努力推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当前,兴业主要以加工类、资源型企业为主,产业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资源日趋匮乏和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项目质量,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实施技术和品牌带动战略,把培育自主技术、自有品牌企业作为突破口,增强经济发展原动力和竞争力。依托资源优势,杜绝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建设的工业项目上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二要努力推进从不平衡向和谐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初期,兴业在发展布局上仍难避免交通便利的地方快、交通相对闭塞的地方慢的现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仍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应该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建立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三要努力推进从单一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兴业是广西的重要水泥生产基地。随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单一支柱产业是难以支撑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的。应该大力实施多元化经济结构战略,把产业结构调优,把优势产业做强,把重点骨干企业做大。要在推进水泥建材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电子产业的对接,发展配套产业。要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县域特色专业门类和特色经济结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