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鸣县委书记 苏绍荣
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武鸣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打造壮乡文明家园为目标,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一、建立健全文化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了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从抓机制入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才能更好实现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载体上的新突破。武鸣县正是以构建机制体制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制度基础。为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武鸣县及时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县的农村文化工作;乡镇成立文化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发挥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的作用,全县形成县、镇、村三级工作机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责任机制。为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武鸣县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明确各镇、各单位在文化建设中的目标及工作任务。各镇党委、政府也将文化工作列入党政班子的年度考核体系,促使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武鸣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引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广开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新模式,形成合力共建机制。
二、完善文化设施网络,搭建农村文化平台
以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努力搭建文化发展平台,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为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武鸣县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是发挥县级辐射示范作用,打造县城形象品牌。近年来,武鸣县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相继建成或修缮县城文化中心广场、武鸣会堂、狮子山烈士陵园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县城文化辐射功能。二是加强镇级规范化建设,拓展农村文化阵地。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武鸣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镇级文化站应具备“五个一”(即有一块牌子、一套设计、一支队伍、一套计划、一套管理制度)和“四个阵地”(即宣传教育阵地、科普推广阵地、文化活动阵地、广播电视阵地)。目前,全县13个镇的文化站已经建立。三是坚持村级适用原则,延伸农村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整合涉农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服务农村居民的信息平台,多渠道地推进村级电子信息服务站示范建设。全县现已建成城厢镇大皇后村、双桥镇下渌村、杨李村、锣圩镇岜勋村4个示范点,4个村的村民不仅能够通过电子信息发布屏和上网了解农业相关的资讯,而且能够通过上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此外,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一大亮点。
三、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
一个有竞争力的地域,它的影响力不仅来自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文化的支撑。为了把文化产业真正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武鸣县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每年投入近200万元,精心举办好“三月三”歌圩等6大盛会,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广大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突出群众这个主体。武鸣县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群众娱乐,娱乐群众”的原则,注重于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精心组织6个“一百”(即在全县各镇建立健全一百支业余文艺队、一百家文体中心户;每年举办一百场文艺演出、一百场电影晚会、一百场篮球比赛、一百场棋牌比赛)和3个“一场”(即全县各行政村、社区每个季度组织一场文艺演出,举办一场电影晚会,开展一场篮球比赛),逐步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网,提高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接受度,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注重帮扶结合,加强队伍建设,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武鸣县一方面通过送书、送戏、送电影等形式,主动为农民“送”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在基层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在农村“种”文化,即充分利用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做好农村文艺爱好者的传帮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类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既进一步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又改变了农村文化阵地断层断档的局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挖掘壮族文化资源,凸显农村特色文化
武鸣是广西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份,有着古老的文化、久远的民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本土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极具壮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一是打造歌圩文化,展示壮乡风情;二是创新民歌文化,再现民歌魅力;三是挖掘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脉;四是扶持民间文化,增加文化积累;五是开发旅游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市市长郝玉松:做足“边”文章 打造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今年1月,自治区政府同意设立自治区级靖西边境合作区,这是继国务院批复设立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靖西作为引领区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靖西市市长郝玉松23日称,靖西市将建设试验区引领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机融合起来,挖掘“边”的优势, 【详细】
合浦县委书记杨斌: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强县
近年来,合浦围绕“汉郡合浦海丝明珠”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将合浦打造成为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强县和海丝文化名城?记者对合浦县委书记杨斌进行了专访。 【详细】
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荔浦以开展“双创双促”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打响“神奇荔浦·‘芋’满天下”旅游品牌,今后,荔浦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对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进行了专访。 【详细】
专访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融入大招商格局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邕宁区作为五象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表示,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全力落实“三个攻坚突破年”任务,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促增长,保持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谱写邕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