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秋燕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和作用重大。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这项工作。近几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探索山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新路子。

  一、创办寄宿制学校,探索山区民族教育办学模式。龙胜地方山高岭陡,群众居住分散,多处高山半高山,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制约,“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方便孩子们入学,巩固提高入学率,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民族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找寻民族教育新路。为办好寄宿制学校,县里投入资金改善办学设施,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校舍,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适应小学寄宿的低龄化需要,县里给低龄寄宿学校安排了生活管理人员,并对学生进行生活起居等行为习惯训练,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使之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二、创办女童班,形成女童教育一条龙教育模式。“送女读书不如在家养猪”,是当地群众的口头语,反映了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龙胜各族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每年全县有400至500名小学生因交不起费用而辍学,其中70%为女童。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发展的很大障碍。为了提高女童的入学率,从1995年起,我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乡镇创办女童班,解决女童入学难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县里为女童班配备了优秀教师,并在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渗透、女童自立、自强意识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民族女童教育的工作机制。我们还将这一机制从乡村学校推广到县城学校,连贯地从小学教育抓到高中教育,使入学女童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作努力,要使从女童班毕业的学生大都能升初中,升高中,上大学。通过办女童班,转变落后观念,使重视女童教育成为风尚,为培养女干部、造就妇女人才打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全民素质。为了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几年,龙胜各族自治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和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实行“三教统筹”建立多功能学校。把全日制学校,晚上和节假日办成夜校,成为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地方。沟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农林、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力开展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二是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面。使培训内容从单纯的实用技术培训扩展到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以全方位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三是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办班、讲座、现场指导,在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与“绿证”选修实验,使农民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了以全日制学校为依托,职业学校为伙伴,乡、村技校为阵地,社区教育为主线的民族贫困农村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网络,开辟了为促进民族贫困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民族贫困农村少数民族素质。

  (作者系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