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雷应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有明确要求,包括许多内容的综合性工作,在实施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近年来,柳州市柳南区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全面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分类指导,强化产业支撑,满足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尽快提高生活水平。针对柳南区地处城郊,且有近一半的农村在未来城市规划区内的实际,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分类指导原则,引导农民走上不同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对“城中村”,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农村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招商引资,通过引进资金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积极鼓励发展城市服务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在公路沿线村、近郊村,按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村级管理进行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周到、及时的社会公益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城郊型高效农业,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重点发展优质蔬菜、优质瓜果和无公害高品质的畜禽农产品;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大现代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代理,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发展一批中高档“农家乐”,争取与旅游产业对接。四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对中远郊农村,在基本解决农民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的基础上,重点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环境,在保持原生态景观、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这些行政村改造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努力扩大特色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二是积极持续发展牛羊草畜产业,提高草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三是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柳南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一是采取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加快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结合“城乡清洁工程”,通过实施“村屯道路改造”、“农村庭园经济建设”、“农村绿化工程”等项目,逐步改变村容村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和农田灌溉体系。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完全解决辖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柳南区注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服务等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让广大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用发展工业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不断增加城区经济实力,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三是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问题。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和完善乡镇文化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卫生院、敬老院、村委、村卫生室、村图书室、村体育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建设。

  四、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柳南区通过开展“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工程”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农民道德和法制教育,努力培育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此外,还加强农村“两委”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作者系中共柳州市柳南区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