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5日 来源:博白县人民政府 作者:黄少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博白县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湛江市以及广西北海市、钦州市等沿海城市紧邻,是玉林市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26个村(居)委会,人口150多万,是“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语言学一大宗师王力、中国古代十大美女绿珠的故乡。博白面向广东,背靠大西南,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是玉林市实施南进战略,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近年来,勤劳、勇敢、聪慧的博白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千年白州焕发新生机。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7%;完成财政收入35160万元,同比增收5039万元,增长16.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亿元,增长13.25%。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工业总产值48.53亿元,增长29.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51亿元,增长32.16%。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玉林伟镍、文地27家金属制造企业落户博白发展,巨碘矿业、华宜钛业等企业建成投产,粤景浆纸、鑫富源陶瓷、伟恒糖业等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或技改,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县编织工艺、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林产化工、健康食品四大产业集群齐头并进蓬勃发展,获得“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荣誉称号,编织工艺业产值超10亿元,创税5000多万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26.7%;“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实施,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较快。优质粮食、糖料蔗、水产畜牧业、速丰桉、水果、马铃薯、黑皮冬瓜、博白蕹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持续较快发展。糖料蔗产量32.36万吨,创近十年来历史新高;实现水产畜牧业产值28.7亿元,增长7.3%,巩固了全区水产畜牧大县的地位;完成速丰桉种植7.04万亩,全县速丰桉种植达到80多万亩,为做强做大林产化工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农业总产值50.16亿元,增长7.06%;实现粮食总产量48.66万吨,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2797元,增长18.17%,全县经济增长保持良好势头。

  随着泛珠三角和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特别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加快建设,博白正由玉林市的边缘变成加快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成为连接玉林市与泛北部湾的桥头堡。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启动,龙潭镇成为合作试验区的临海核心区,为博白参与区域合作、集聚生产要素拓展了空间。面对千载难逢的两大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制定 “抢抓发展两大机遇,实施城镇三极拉动,打造区域四大品牌,建设工业五大园区,努力构建和谐博白”的发展新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走两化互动、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镇化为抓手,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融入北部湾广西经济步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工业五大园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根据我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创税10亿元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县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围绕促进工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整体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抓好龙潭、文地、城东、亚山、旺茂五大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争取把龙潭工业园列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范围,规划面积达到5000公顷;规划建设好文地东部产业转移园,为我县更好更多地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争取今年完成1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任务,为接纳东部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二是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具有博白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编织工艺、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林产化工、健康食品四大产业。倾力支持玉林伟镍、文地有色金属制造、广美二期、粤景二期、华宜钛业、伟恒糖业、中创糖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创新发展壮大编织工艺行业机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是建立工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投入、盘活国有资产、国有土地出让、企业参股等多种方式每年筹措工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以上,形成不断积累滚动投入机制,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借助品牌的带动功能和扩大效应,推进自主创新。

  ——实施城镇三极拉动,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围绕“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村庄集镇化”的目标,高质量建设经营城镇。一是实施城镇三极拉动战略。通过重点加快县城、龙潭镇、文地镇的建设,使之成为拉动博白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按照我县“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6%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其中博白镇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8.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的新兴城市;龙潭镇城镇人口达到4万人,用地规模达到6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博白南部工业重镇,泛北部湾临海核心区;文地镇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5.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博白东部工业重镇和区域经济贸易中心,接纳粤港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县城重点抓好“一江五路三新区”建设。抓紧推进南流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城东新区、江滨新区、白州新区,规范商住小区开发建设管理,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把新兴街改建为具有客家风情特色的骑楼商业街,把县城区建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功能比较齐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承载能力较强、带动辐射区域较广的中心城区。二是积极搭建城镇建设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促进城镇建设投资良性循环。三是持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大力推行门前三包等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乱搭乱建、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等现象的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改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产业、人才等方面优势,继续实施商会招商、以商引商、挂职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方法,掀起接纳东部产业转移新高潮。结合开展管理服务创新年,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良的政务环境和服务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将招商成效与落实奖惩挂钩。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降低我县的投资门槛和投资成本,努力把博白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和重要基地。

  ——打造区域四大品牌,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我县将继续围绕打响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桂圆之乡、瘦肉型猪生产基地、速丰桉种植基地四大农业品牌,建设具有特色的粮食、水果、养殖、糖蔗、经济林等一批生产基地,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冬种,大力发展蔗糖产业,力争在2-3年内超过15万亩,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林牧产品深加工,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加快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龙潭临海核心区建设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着力抓好财源培植,切实做好财税工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接纳产业转移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更新改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培植新兴财源,为全县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造条件。加强对近年来新建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税收监管,建立完善档案,主动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早日产生效益,把招商引资和接纳产业转移成果反映到财税收入上。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博白经济腾飞。在软环境建设方面,重点是深入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绩效评估制、行政首长问责制,完善行政许可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硬环境建设方面,积极配合抓好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博白段建设,形成高等级公路“三纵三横”的格局;力促建设合浦——河唇铁路和玉林——合浦铁路博白段;加快县乡公路建设,今年内实现全部乡镇通硬化路;积极推进行政村通硬化路,大力修建乡村四级公路;推动铁山港东岸区业主码头建设,抓好南流江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博白“通江达海”的战略构想,助推博白经济社会大发展。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关注民生,为民造福,深入开展“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系列活动,着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农民养老保险体系,抓好农村道路、人饮工程、沼气池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农村养殖污染与城乡生活垃圾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黄少明 :博白县人民政府县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