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28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北海的开放史,就是海城区的发展史。1984年4月北海被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同年12月海城区建区。近24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个新海城,率先起跑的先发优势、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城市功能完善的资源优势,使海城区的许多工作取得成效、走在前列。但优势是相对的,成绩是过去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还有严峻的挑战。海城区如何应对?如何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中找准定位,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本人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认清优势,找准问题,思考发展,实现跨越。

    一、北海新发展需要海城区作出新贡献

    有人说,海城区没有临海重化工业、没有林浆纸项目,《规划》没有提到海城区,新形势下海城区被边缘化了。本人认为居安思危固然可贵,但不可妄自菲薄、盲目悲观,海城区在全面实施《规划》的新形势下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且可有新作为、大作为,可为北海率先崛起作出新贡献、大贡献。城区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城区作为北海的中心城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在北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北海扩张经济总量、提升产业档次需要海城区作出新贡献。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244.9亿元,海城区生产总值37.5亿元,但如果按城区属地口径统计约为80多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82.7亿元,海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4.3亿,但如果按城区属地口径统计约为37亿元,约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这两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海城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海城区辖区内有国家级的北海出口加工区和自治区级的市工业园区以及银河科技、国发、恒基伟业、新奥燃气等一批重点企业,有众多的房地产项目和商场,它们的发展壮大需要海城区的支持和服务。

    第二,北海构建"一带两湾"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海城区发挥新作用。在北海构建"一带两湾"城市发展新格局中,海景大道"一带"的重要建设地段在海城区高德范围,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主战场之一。重大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等基础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每一寸建设用地都来之不易,每一户搬迁户都需要做大量艰苦而深入的思想工作。近年来,海城区倡导服务大局意识,举全区之力推进辖区范围内的海景大道一、二段和海湾新城建设以及中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规划》指出北海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北推进,以及2008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将在北海举办,必将纵深推进"一带两湾"城市发展新格局,这无疑给海城区东北片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海城区继续发挥新作用做好服务北海大局建设工作。

    第三,北海应对《规划》、建设宜居城市需要海城区付出新努力。《规划》指出,北海市要发挥宜居优势,促进城市发展。作为中心城区,海城区是北海城市的对外窗口和直接形象代表,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必然要承担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市容环境卫生的维护和整治,需要海城区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提高市民群众卫生意识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引导和发动居民群众共同维护家园环境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海城区配合推进,组织修建一批小街小巷道路,并协助抓好城市主干道建设以及其他公用休闲、公益服务设施。"城区不稳,北海难安。"地处北海"心脏"地带的海城区维稳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海城区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称号,是北海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区,对北海市创建平安活动作出了较大贡献。建设宜居城市,还必须统筹协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就业、民政等社会事业,也就更需要海城区扎实推进、作出贡献。

    二、正视制约海城区加快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海城区抢抓机遇,在发展中赢得了主动,在全市找准了位置,服务了北海发展大局,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海城区发展的不利因素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后劲受到了严峻挑战。

    (一)发展空间的制约。随着城区经济密度的迅速增加,城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进一步缩小了外延扩张空间,同时地价的不断攀升,造成开发建设成本的增加,给项目的引进造成困难,资本集聚的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着城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体制机制的制约。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切身感受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海城区的快速发展。县区自主支配和管理地方财力空间相对小,不利于县区积极性的调动;在土地、规划、工商、税务等方面功能不全,引进和推进项目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市区两级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尤其是环卫工作方面,存在责权不统一的问题;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也欠缺一定的灵活性,干部上下流动、人才引进比较困难。

    (三)项目支撑的制约。海城区没有重化工业、林浆纸一体化、中粮等大项目,自身缺少大项目支撑,区属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缺乏,税源受到制约。

    (四)思想作风的制约。面对风生水起的发展形势,部分干部在思想、作风和能力方面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安于现状、小进即喜、小富即安的思想,等待观望,开拓意识不强,工作方法陈旧,打不开新局面,等等。

    三、探索海城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出路

    凡事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海城区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埋怨,不等待观望,紧紧抓住实施《规划》的发展机遇,学习《规划》、应对《规划》,借势发展,顺势而为,探索跨越发展之路。

    (一)利用"海滨"资源,沿海向东北拓展,突破发展新空间。《规划》指出,北海市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北推进。我区要根据《规划》的总体布局,着眼于谋划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的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北海"一带两湾"城市发展新格局,沿着城市北岸的滨海线向东向北拓展,努力解决发展空间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市区联动,沿带构建城市北岸新区。大力维护和发展海景大道这条全市经济生命线、旅游风景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以建成示范带为目标积极推进海景大道一、二段建设;以金海湾南珠嘉园项目建设为起点,以沙脚片区改造为切入点,加强沿线开发建设,大力推进香格里拉至沙脚"四大板块"建设,构建北海高端品位的新兴北岸商业和居住区,推进北海海湾新城建设,使之成为北海"一带两湾"的重要链接点和支撑点。另一方面,区城共建,依园打造海湾工业新城。合作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我区要积极配合北海市实施"园区跨越工程",加强与市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发展,深化区城共建,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区城"双赢"。城区东部以中电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北部湾"硅谷";城区西部以市出口加工区为依托,培育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完善北海电子信息产业链。

    (二)利用"海城"资源,做好市中心文章,打造宜居核心区。海城区位于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是北海现在和规划中的城市核心区。海城区的优势在"城",要发挥"城"的优势,使之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打造北部湾最宜人居城区。一是大力发展繁荣商贸业。配合完善吃、住、行、娱、购等城市配套要素,积极协助改造北部湾广场商贸中心圈配套设施,将四川路、北部湾路、北海大道三条城市主干路交汇区域建设成为集中成片的、环北部湾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商贸中心,吸引周边城市消费人群前来购物休闲。发挥宜居优势,集聚人口,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大力改善辖区容貌环境。纵深推进"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营造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快旧城改造,将辖区17条"城中村"改造成为与城市风貌相协调的文明小区。三是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北海市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世界花园城市创建活动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配合加快城市主干道和小街小巷建设,配合推进"断头路"、"半截子"道路修复工程。四是大力营造平安和谐环境。巩固和发展"自治区平安县区"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矛盾调处机制,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

    (三)利用"海岛"资源,释放品牌效应,建设涠洲风情岛。《规划》提到了要积极发展海岛旅游。海城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十大美岛"之一的涠洲岛,海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围绕涠洲岛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活动,推动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以"一环、两带、十区"("一环"为环岛海域;"两带"为海岸景观带和开敞景观带;"十区"为南湾娱乐度假区、竹蔗寮娱乐度假区、石盘河休闲运动区、海岛民俗风情区、相思湖生态园区、北港生态园区、平顶山旅游服务区、北港新城区、南湾新城区、斜阳岛科考区)为格局的海岛旅游精品,将涠洲岛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健全、风格独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国际性海岛旅游度假胜地。

    (四)利用"海洋"资源,巩固渔业地位,完善水产加工贸易带。海城区海岸线长55公里,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外沙内港和涠洲南湾两个优良天然港湾,渔业捕捞总量一直位居广西前列,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制品及制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我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拓展外海远洋捕捞,提升养殖业档次,巩固渔业龙头地位。扶持环地角、外沙中心渔港一带水产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以洪恩、丰华、万景等企业为龙头,逐步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特色方便食品及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引导支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扶持壮大夏氏蓝得、蓝海洋、黑珍珠等入园企业,将区民营工业园打造成为海洋产业特色园区。

    (五)实施"五大工程",提供发展新动力。一是实施借智发展工程。借助"海城区干部理论大学堂"平台,邀请一批专家学者为我区解读《规划》,为我区论证发展、把脉献方,进一步理清我区发展思路,广借外力、借智借脑谋划我区新一轮大发展。二是实施开放带动工程。加强与东盟国家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南地区等地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对接、合作和交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主动出击开展招商活动,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做好以企引企、以商招商的文章。三是实施项目推进工程。进一步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争取洽淡项目早落实,新上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扎实推进项目储备工作,超前运作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努力做好项目策划和包装工作,力争每年能够实施一批、上报一批、充实一批重点项目。四是实施体制创新工程。从促进北海发展的大局出发,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按照适度放权、授权的原则,适当扩大区级政府在财税管理、城市建设、社区管理、人员编制管理等方面的权限,提高区级政府的自主权,激发区级政府的积极性。五是实施干部素质工程。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方式和内容,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造就一支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海城区唯有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方能树起"城市核心区"这面光荣的旗帜。(作者系中共海城区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