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6月02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唐厚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资源型经济,在发展资源型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为此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地方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发展便没有基础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

    发展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过去,资源县走的是以木材采伐和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典型的粗放式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子,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以牺牲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近年来,资源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以西红柿、红提、红豆杉、虹鳟鱼“四红”经济为主,以脐橙、“三木”药材、毛竹、辣椒、蕨菜、薇菜等为辅的生态农业发展迅猛。一批依靠生态农业致富的村屯迅速崛起,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与

    发展工业的关系

    

    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工业,不惜牺牲资源环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的地方认为要发展就要搞工业化,污染不可避免。发展工业如果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旦被污染,治理可能要耗费几代人的努力,牺牲的是老百姓健康发展的环境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斥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二者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资源县过去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上了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比较严重,而又确能为县财政提供税费的工业项目,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河流被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认真反思,使我们认识到要发展更要青山绿水,坚持“青山绿水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创新思路,按科学发展的要求谋划工业发展,坚持走低消耗、低污染、新技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近十年来,资源县沿着这样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了环保型工业的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成效明显。

    

    加快发展与

    保护环境的关系

    

    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并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做法,使发展尽可能减少耗费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协调,减轻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的压力。

    

    发展长期目标与

    短期目标的关系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看到,把生态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属于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事情。因此,要正确处理发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确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有利于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忌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目标,而且短期目标必须服从于长期目标。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长期以来,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中,GDP有“指挥棒”的作用。虽然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其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但是GDP存在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考核政绩,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干部的显绩,更要考核干部的潜绩;既要考核地方经济的发展,更要考核当地环境的保护;既要考核地方财政的增长,更要考核民生状况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和摆脱为追求GDP的增长而盲目地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等背离科学发展的现象,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二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针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则是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生态保护需要当地作出某些牺牲,增加许多投入,由于利益是各方共享的,只有使它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才能形成共建生态的氛围。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是靠短时期内高强度投入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要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付费”、“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保障生态环境永续利用的资金得以落实,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提供支撑。

      (中共资源县委书记 唐厚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