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05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黄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

  4月9日 星期四 雨

  今天,走了三个村,在走完最后一个村回来的路上,陪同的乡党委书记跟我讲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这个村里一位党员要到村委会开党员会议,因路途遥远,他天刚亮就出发,走了近3个多小时的路才赶到村委会。会议结束后,这位党员才发现由于走得匆忙忘记了带米,只好空着肚子悄悄地走了。党员们发现后,把他追回来,大家一起吃了顿午饭。原来村里没有活动经费,为了解决党员的“吃饭”问题,每次开会只得由每个党员自带1斤米作为当天伙食。为了不为难组织,那位没带米的党员只好饿肚子了。书记说这个事无非是想表达他们村里的党员素质比较高,但我听完这个“带米开会”的故事,却觉得鼻子有点发酸。

  走在崎岖山路上,虽然已是四月上旬,傍晚的山风还是让人感到丝丝寒意。陡然间让人很不爽,夹杂着愧疚、尴尬和说不清的感觉。资源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全县74个行政村(街)大多在大山深处,党员居住分散,当地人常说“看得到屋,走得到哭”,很多党员开会来回要走上好几十里山路。资源县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全县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还有57个。县、乡财政也不宽裕,投入农村基层党建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次下村征求意见,基层党员干部反映最大、最集中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经费保障,党组织开展集中活动太难了。

  车在山路上颠簸摇晃,我陷入了沉思中。建国已60周年了,我们执政党的基层党员 “带米开会”的一幕幕还在天天上演,真是感到很对不住他们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并实实在在地给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们做些什么呢?还是要大声疾呼,积极争取区、市、县各级党委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区、市、县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也要想尽百计千方增强村级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而我们马上要做的,就是在巩固去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符合科学发展的新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针对党员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继续加大在村民理事会、农业产业链或党员相对集中的片区建立健全党组织等多种组织设置调整的工作力度,让党员更方便参加党组织活动,让党组织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

  (二)

  4月13日 星期一 雨

  今天,踩着连绵细雨滋润的乡间泥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在两水苗族乡白石村下访时,我遇到了县委开展的“城乡一体践行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白石村回乡工作队队长、县信访局蔡玉福局长。他看到我很高兴,有点得意地介绍起白石村工作队回村建设家乡的情况:一个多月时间,他带领的工作队在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宣讲的同时,还为白石村争取资金46万元用于屯级公路和水利建设,回村干部自掏腰包凑了4000多元活动经费,不给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白石村委添一点麻烦……一旁的白石村党支部书记也激动地说:“我们白石村回乡工作队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希望这样的乡亲干部多回家看看”。听到这些,我心里特别高兴。以前的工作队下乡,经常向组织抱怨这,抱怨那,无非是经费缺、人员少、业务忙,下乡工作无法开展好,今年彻底变了样。信访局只有四个干部,一年也只有几千元业务经费。在这种情况下,蔡局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带领工作队员为家乡作出这么多的实事,真是难能可贵。

  这两天下村,我看到听到的都是一些让人兴奋的事情。比如瓜里乡白竹村籍干部雷通银争取到了澳门文员会的帮助,为白竹完小捐资5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源镇马家村回村干部为村民请来了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秘书长、北京农学院的曹教授为大家上课和现场培训,解决了红提春季管护的技术难题;梅溪乡戈洞坪村回村干部为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前两天梅溪乡石克生乡长自豪地告诉我,县委“城乡一体践行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开展不到一个月,梅溪乡回村干部一边宣讲,一边调研,还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用于家乡建设的项目资金就达62万元。所见所闻,确实让我有些惬意,感到县委开展“城乡一体践行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这一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为我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落实“党组织服务年活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它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融入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把党组织的服务带到千家万户。今天的偶遇,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拓展活动内容,提升活动水平,又让我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三)

  4月17日 星期五 阴

  今天,陪同市委组织部两位科长来到瓜里乡文溪村,就市、县组织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听取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对组织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和村干部交谈中,我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件事,心里如同打翻了酱醋瓶。

  文溪村扬禾冲屯老党员刘满珍,今年已满82岁,因长期有病,生活十分困难。2008年5月,村里进行“两委”换届选举。为了参加党员选举会议,她早上6点就起床了,虽然只有5里路,由于行动不便却走了4个多小时,当她走到村委会时,已经10点多钟了,会议也进行了近1个小时,但老人很高兴——她没有缺席这次组织活动。82岁,5里路,4个小时,这三个简单的数字就是对一位老党员组织观念的最好诠释。

  在场的人都对这位老人的执着啧啧称赞,但我在感动之余隐隐感到的更是一种忧虑,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文溪村目前有党员65人,平均年龄63岁,80岁以上的4人,50岁以下的不足10人,其中25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回来以后,我翻开2008年党内统计年报表,占全县党员的69.6%的4919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2264人,占了农村党员总数的46%。近年来,县委把发展“打工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资源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在家留守的不是老就是小,群众戏称,现在“6199”部队成了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大量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培养发展农村青年入党变成了无本之源;同时资源农村党员居住分散,组织活动经费紧缺,基层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的村甚至是一年都难以集中开一次党员会,造成党建氛围不浓,个别村青年农民申请入党人数不升反降。

  在规范农村党员发展、管理的同时,如何营造更好的党建氛围,把更多的农村优秀青年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来,确保农村发展党员的活水源头,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造血功能,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者系资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