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凤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将今后10年列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像忻城这样的国定贫困县、大石山区县、重点旱区县,如何才能走好跨越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弹好“三部曲”:跟上政策的“步子”,找准自身的“位子”,走好特色的“路子”。

  一、认真领会、提高认识,跟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步伐。

  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提出要对西部地区给予支持“十个方面”的特殊政策,旨在为西部的发展勾画蓝图,指引航向,破解难题。

  因此,我们贫困地区应在提高认识上下工夫,深学、吃透新一轮大开发的政策,跟紧中央步伐。要做到对涉及本地区的每条政策、每项工作、每个项目都了然于胸、有的放矢。切实把学习领会精神的过程变成深入思考、寻找切入点、突破点、结合点的过程,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成就,回报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厚望。

  二、审视县情、迎接挑战,总结经验找准自身发展新定位。

  西部大开发十年,西部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忻城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至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2.39亿元,财政收入达2.76亿元,分别为1999年的3.4倍、3.5倍;农民年人均收入达371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达1.47万元,分别比1999年年均增长14.0%和18.5%。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石山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石漠化治理等工作成为全国典范,教育、卫生、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带给忻城新的发展机遇,但巨大的挑战也与之俱来:在城区扩建方面,土地指标成为拦路虎,“慢一步,步步慢”的格局异常明显;在农业发展方面,资金、技术支撑不足,改革的步伐不明显;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忻城作为限制开发区的大石山区,发展思路正确,群众奋发有力,但配套政策不明显,处于尴尬境地。

  为此,忻城县实事求是地为自身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大石山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示范县”。

  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施“六个着力”走好特色发展新路子。

  今后十年,忻城县将结合实际,实施“六个着力”,把中央的巨大关怀和特殊支持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争取上一批项目。力争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涉及到本县的政策、重大项目全部纳入自治区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力争把交通运输、石漠化治理、产业扶贫、治旱工程、特色文化旅游、教育均衡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划盘子,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项目支撑。

  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坚持把“转变”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不断延伸甘蔗、桑蚕、金银花等传统产业链和发展资源产品配套产业,扶持做大做强桑杆食用菌和果蔬大棚。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立足资源争效益,跳出资源求发展”的新路子。

  着力加强“三农”工作。把推进城乡风貌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开发、巷道硬化、卫生清洁工程、村庄美化等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中草药等山地经济。支持育肥牛、网箱养鱼等水产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着力推动特色工业发展。围绕“工业富县”战略,以矿产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一区一带八大产业(红渡工业园区,西江黄金水道大理石加工产业带,电力、冶炼、制糖、制丝、制药、生物工程、石材、锰业)”,更加主动参与区域合作,走大石山区特色工业化发展道路。

  着力推进特色城乡建设。争取立项建设宜州至合山铁路、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平果至梧州高速公路忻城连线公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城建大攻坚,重点推进旧城民族化改造、城南新区建设、城区“1234”惠民工程等重大城市项目,建设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

  着力强化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作者系中共来宾市委常委、忻城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