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李兵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马山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业人口49.17万,占92.1%;石山区面积13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3%,人均耕地面积仅0.65亩。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由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发展经济制约因素多。“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改善山区民生,建设美好马山”的战略目标,推进实施“八大工程”。

    一、科技强农工程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种子改良工程,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引导农民树立改良品种、科技种植理念,加大扶持农户种植超级稻、优质稻、杂交玉米等高产品种的力度。做好市场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种子流入市场,防止伤农害农事件发生,确保农户利益。组织农业科技业务人员定期进村、入户、到田头、入基地,考察养植物生长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积极开展农业科普知识进基层活动,以发传单、出板报、星火课堂培训等为手段,把发展农业先进理念、先进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依靠科技有效进行农作物、牲畜的灾害、疫病防治。

    二、特色促农工程

    马山是中国黑山羊之乡,是西南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旱藕粉名扬区内外,特色农业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品牌为目的,以规模经营为目标,在“特”字上作文章。加快土地流转经营,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探索走“公司+农户”“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发展之路,引导特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金银花、黑山羊、旱藕、里当土鸡、桑蚕等种养殖生产基地,金银花和旱藕种植面积分别达1000吨和2万吨以上,新增黑山羊养殖1万只、土鸡14万羽。扶持、培植山里人、山大妈、壮鼓和山里来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在古零旱藕合作社、古零弄拉旅游合作社等25个农村合作的基础上,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扶贫惠农工程

    把贫困村当作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充分利用好各级扶贫资金,把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重点解决好水、电、路、生态能源等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抓好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贫困户饲养母猪、土鸡、黑山羊,种植桑蚕、竹子、指天椒等项目,使之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稳定来源。推动“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参与,能人带动,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单位包扶整村推进工作机制,在税收、融资、水电等方面给予创业农民更多的优惠。

  四、劳务增农工程

    马山是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0万农民外出务工,2009年劳务收入达5亿多元,已经成为马山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始终坚持实施“大劳务、大输出、大产业”战略,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劳务中介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人口的劳务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力度,发挥县乡党校、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作用,根据劳务市场的需要,着力培训电子、电焊、电工、家政、计算机、酒店服务等热门技术,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方”的目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联系,完善劳务需求信息平台,有计划地组织本县劳动力转移务工,提高就业率。做好服务工作,完善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网络建设,通过QQ群、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通讯平台,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收入、维权等情况。

  五、旅游富农工程

    马山已成为“环大明山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10.28%,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万元,同比增长17.34%。要进一步充分挖掘、整合资源,传统和创新并重,旅游和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努力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点开发力度,抓好“一河一洞一弄一寺一歌”品牌的整合打造。弄拉生态自然保护区、灵阳寺、风雨景观桥、姑娘江骑楼街、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要加快推进,改造升级酒店、宾馆,提高旅游接待的能力和档次。以“环大明山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联盟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美食旅游,重新整理推出深受欢迎的美食品牌,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重点开发以黑山羊美食、红水河水产系列以及里当鸡、旱藕粉、金银花等为代表的生态系列特色美食。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办好文化旅游美食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塑造马山更亮丽、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美食城的旅游名片,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服务亲农工程

    不断深化和拓展“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针对农民需要的技术知识、涉农政策等,开展“服务亲农,服务促农”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采取课堂培训、田头培训和农家课堂培训三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以定期下基层、上门服务等方式,到农村一线指导生产生活。建立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分类整理各类信息,农业部门定期发布基层服务需求信息,并及时传达各服务小分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七、文化感农工程

    马山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号称马山“三宝”的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打扁担舞尤为出名。加大文化下乡力度,组织民族艺术团体定期编排农民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在农闲之际到各行政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同时组织电影下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多渠道筹集资金,夯实全县11个乡镇的图书室、灯光球场、舞台、固定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引培并举,充实县民族艺术团,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发展,构建覆盖全县基层的文艺团体网络,为传承马山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八、正义安农——平安工程

    继续开展“平安马山”创建活动,“大排查”、“大调处”、“大防控”,抓好“打黑除恶”、“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工作,打造农村发展平安环境。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公开大接访”活动,充分发挥 “县长热线”、“县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民声通道作用,拓宽群众信访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完善信访疏导、化解和协调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增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矿山、危险品生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为山区经济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气氛。

(作者系中共马山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