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凌关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十二五”行将开局之时,武鸣县委书记杨维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下一个五年,武鸣县将继续围绕做强县域经济,打造西部强县的中心目标,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工业经济“破茧成蝶” 农业大县华丽转身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武鸣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三大产业比重失调,工业基础薄弱,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十一五’期间才真正实现了较快发展” 杨维超道出了武鸣县的现实。其实,在“八五”期间,武鸣县的工业经济尚走在广西的前列,“九五”、“十五”期间,由于体制的原因,武鸣县工业一度落后了。面对这种困局,武鸣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果断转变发展思路,提出实施“工业富县”的战略,建设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2003年底,一个振兴工业的崭新规划正式启动,伊岭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武鸣县园区经济建设就此起步。整个“十一五”期间,武鸣县通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如今,武鸣县重点建设的伊岭工业集中区,进驻企业达146家,投产企业108家,建材、陶瓷、制药、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群初具规模,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在伊岭工业集中区这个“新高地”的辐射带动下,武鸣县的工业发展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食品(药品)、电子信息(消费品)、建材、生物科技、机械制造五大工业产业区。


    2009年,伊岭工业园区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2.5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35%,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上半年,伊岭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同比增长9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58亿元,同比增长88.9%。并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在“工业富县”战略的指引下,武鸣县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产业比重失调,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性转变。“十一五”期间,武鸣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等资源,该县对现有的制糖、淀粉、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了升级改造,推进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重点培育开发了纳米碳酸钙、变性淀粉、燃料乙醇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产品,培植了制药与生物技术、精细化工、陶瓷、林产品加工等新兴优势产业,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科学发展,成就开始显现,2008年该县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二产比例首次超过一产。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更是变化为32.5∶45.6∶21.9。自此,武鸣工业经济终于“破茧成蝶”,实现了一次巨大跨越。

    ——立足优越区位,“借船出海”打造南宁地区次中心城市


    武鸣县距离南宁市区32公里,是距离首府最近的县份。南宁市占地80平方公里的东盟工业园区,就有21平方公里在武鸣县境内。一年一度在首府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所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纷纷聚焦武鸣这块投资新洼地。


    广西亚欧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说:“我们当时就是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了解到武鸣县优越的投资环境的,这里的区位相当优越,有利于我们就近开拓东南亚市场,政府对我们这些外来投资客商非常重视”。这位来自福建的投资者在考察了多个投资目的地后,最终选择了落户武鸣。如今,在武鸣县投资的福建企业已达相当规模。


    为进一步拉近与南宁的时空距离,打通连接首府的大动脉,目前,一条总投资达13亿元、全长26公里、连接武鸣至南宁的城市大道正在加紧建设,其中武鸣段计划于明年底建成通车。这条集交通、景观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道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还将大大地优化武鸣县的投资环境,武鸣县毗邻广西首府南宁市这一区位优势愈加凸显。此外,计划于明年开工的南宁至金城江高速铁路将在“十二五”期内建成通车。从此,武鸣县将与南宁连为一体,更加紧密地参与到南宁的分工与合作进程。


    杨维超表示,随着南宁-东盟经济区推进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区,位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盟经济区之间的武鸣县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跨上新的平台。武鸣县将朝着打造南宁地区副中心城市的目标踏实迈进。


    ——“三农”工作亮点频出 现代农业异军突起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武鸣县发展农业产业优势突出。“十一五”期间,该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果蔬等高效农产品,积极搭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平台,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农业生产中,武鸣县围绕粮食、甘蔗、木薯、果蔬、商品经济林、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面向市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扶优扶强、培育龙头”的原则,在改造提高、做大做强现有粮油、甘蔗、木薯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重点抓好果蔬、畜禽、速生丰产林、桑蚕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拉长农业产业链。


    武鸣县重点实施的超级稻种植和水稻高产示范栽培等项目,有效地提高了粮食单产,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养殖业。此外,武鸣县还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经营的新型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模式,有效提升农村土地效益。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9.5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比上年增长9.6%。


    武鸣县先后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油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广西渔业畜牧业双十强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6、2007年连续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2008、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连续九届入选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建设出奇葩


    民生无小事,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武鸣县民生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十一五”期间,武鸣县委、县政府一直都把“保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群众的受益面,努力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武鸣县13个乡镇构建起了广泛的民生服务网络,及时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机制,确保老百姓的声音和诉求有人关心,有人解决。


    作为全国首批、南宁市首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武鸣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走在了广西全区的前列。全县每年争取到中央、自治区、市三级补贴7770多万元,县里再拿出配套资金1240多万元,每年约有9000万元财政补贴用于新农保,为全县几十万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村新农合工作扎实推进,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2010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4%。同时,武鸣县还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了救助金审批发放工作,2008年以来共发放救助金278.507万元,资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229人次,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武鸣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全县13个乡镇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并抽调优秀教师骨干对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支教工作,教育投入重点向偏远地区倾斜。武鸣县因此被评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2010年,被定为自治区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