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陆桂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保护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位于临桂县境内的会仙湿地素有"漓江之肾"的美誉,保护会仙湿地,对于净化漓江水质、保护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桂林市实施"百里漓江生态保护工程"和构建科学保护漓江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份。

    ——保护会仙湿地是科学保护漓江的必然要求。会仙湿地位于临桂县境内的会仙镇和四塘乡之间。据调查,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 这里渺无人烟,湖泽遍布,水草丰盛,树木参天,鸟语花香;上世纪50年代,湿地内尚存20多个湖塘,面积约25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人们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湿地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使原有湿地水面逐渐萎缩,面积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减少了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仅10%。保护会仙湿地已迫在眉睫。

    会仙湿地是目前广西最大的一片湖泊型湿地,也是广西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净化功能及经济社会效益。会仙湿地河水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柳江,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漓江之肾",保护会仙湿地,对于净化漓江水质、保护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来说,保护会仙湿地就是保护漓江之"肾",就是保护漓江的"生命健康"。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学保护漓江是一个系统整体,会仙湿地保护是科学保护漓江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科学保护会仙湿地和科学保护漓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保护整体,是一种互动、互补、互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保护漓江是保护桂林城市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科学保护会仙湿地带来了良机。另一方面,保护会仙湿地既是实施"百里漓江生态保护工程"和构建科学保护漓江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促进临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好会仙湿地,有助于漓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而科学保护漓江则有利于促进会仙湿地生态子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可见,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漓江是保护会仙湿地的重要前提,保护会仙湿地则是科学保护漓江的必然要求。

    ——当前会仙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临桂县委、县政府把保护会仙湿地作为"科学保护漓江"的重大实践,加强科学规划和源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注重科学规划,及时保护和修复。完成了《会仙湿地修复水工程规划报告》、《广西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会仙湿地修复近期水工程设计报告》和《会仙湿地修复水工程建设征地专题报告》等前期工作,并划定了12平方公里湿地保护范围。目前,会仙湿地已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二是加强源头治理,减少湿地污染源。一方面严禁污染严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引导会仙工业园集中区的"两高一低"企业转产, 并投资480万元在会仙工业集中区建造广西第一家乡镇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工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难题。三是加强保护设施建设。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及睦洞湖节制闸、相思埭运河陡闸等工程,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并投资6500万元建成北干渠修复工程和会仙田园化排灌工程,解决附近农田灌溉对湿地的依赖问题,逐步扩大了湿地的水域面积。

    目前,会仙湿地的保护和利用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湿地生态环境的威胁还在加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二是湿地保护与管理政出多门,不能形成保护与管理合力。三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难以协同发展。四是基础设施不能适应保护需要。五是湿地保护机构、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会仙湿地保护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大。虽然村民的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围湖造田、造塘等破坏湿地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上外来物种侵袭等,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湿地没有一个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从各自职责和利益出发,严重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三是湿地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主要依赖于湿地资源,有的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当地村民的传统家禽、水产养殖业和粗放旅游等,破坏了湿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有些已难以修复。四是由于广西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致使湿地在依法管理、执法监督上依据不统一,制约了湿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五是融资渠道单一,地方财政困难,资金严重短缺,科技落后,制约了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关于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会仙湿地的若干思考。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正掀起新一轮自主创新浪潮,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他产业化作为突破口。近年来,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中央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说,科学保护漓江保护会仙湿地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因此,笔者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把会仙湿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相和谐,集"科研、旅游、保护"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建设示范基地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科学保护会仙湿地必须在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上有新提高。科学保护会仙湿地既是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掌握会仙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律的过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化认识,增强工作的协同性。一是要强化领导和部门联动。建议发挥好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适时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加强组织和协调,形成保护合力,及时解决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宣传活动中,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组织开展湿地文化节、湿地生态摄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在湿地周围建立保护宣传警示牌等措施,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三是抓住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将在会仙湿地建设"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的机遇,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专门成立一个保护湿地的管理机构,负责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并借鉴广东、湖南、宁夏等省区湿地立法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从而科学有序地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思考之二:科学保护会仙湿地必须在保护与利用的理念上有新突破。会仙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在向中央和自治区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强地方配套,并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的新办法,按照"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措湿地建设资金,争取更多国内或国际合作项目。二是要把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同加快临桂新区建设融合贯穿起来。通过加快新区发展,进一步拉大新区框架,尽快将会仙湿地纳入临桂新区建设范围,将会仙湿地融入临桂新区的生态系统中,打造保护与利用会仙湿地生态主题公园,争取国家更多政策、资金扶持,把湿地建设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新景观,实现建设临桂新区与加强湿地保护的互动双赢与和谐发展。三是统筹推进保护与利用,实现湿地科学保护与利用双赢。会仙湿地风光旖妮,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因此 ,要抢抓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科学谋划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坚持保护为先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按保护区、过渡区、开发区,有序推进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重点推进一批符合湿地规划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项目,催生新的湿地发展产业链,把湿地经济、湿地文化做大做优,将湿地打造成桂林旅游圈的一个新亮点、新品牌,提升湿地的人气、商气和财气,走上以"湿地"养"湿地" 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思考三:科学保护会仙湿地必须在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上有新举措。会仙湿地保护和利用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发展过程,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健全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会仙湿地保护纳入桂林市委、市政府实施科学保护漓江的生态环保建设系统之中,大力实施会仙湿地保护"四大工程"。实施"会仙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实施湿地范围内绿化美化花化果化工程建设,加大治理外来物种侵袭等举措,修复会仙湿地生态环境,促使会仙湿地区域生态平衡,使湿地重现植物葱郁、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优美景象。实施"会仙湿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加快建设一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田灌溉、保护围堤、湿地引水工程,加快建设湿地周边生活拉圾、工业污水处理的沼气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有效控制湿地污染源,扩大湿地水域面积和保护范围,使湿地水域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以上。实施"会仙湿地富民工程",以建立生态补偿、收益分享机制和发展产业为重点,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湿地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湿地生态保护基金,主要用于对为保护湿地做出牺牲的民众进行补偿,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周边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湿地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会仙湿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以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等低碳经济为重点, 引导周边群众退耕还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湿地周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湿地周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退耕还湿面积达80%以上,实现保护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作者系中共临桂县委副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