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李祚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的其中一项内容。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如何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发展命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以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保证国民粮食需求、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具有特色的“名、优、特、新、稀”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形成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着力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健全农业流通体系,避免出现地区间供求不平衡现象。控制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农村贷款,切实解决农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融资难等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资金支撑。在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农民的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切实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着力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同时,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把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扩大农业就业容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林下种养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继续拓展农村非农就业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农村服务业和家庭工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体制,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完善农民就业信息网络,提供免费就业信息服务,努力减少农民转移就业的盲目性。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等基本生活条件。加强技能培训,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后备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电力、交通、通讯、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营造优美舒适、和谐宜人的城乡环境。 


 (作者系中共凌云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