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6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张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老工业基地、全国目前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广西卫生城市……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如今拥有上述多张名片。2月14日,宜州市市长黄平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称宜州将把甘蔗、桑蚕等领域的循环经济进行到底,维护工业与生态的平衡。

    “十一五”期间,宜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7.14亿元,年均增长12.4%。作为三线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宜州的发展成就取决于“工业强市”战略,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3.9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制糖、桑蚕茧丝绸、化工、酿酒、冶金、机件加工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

    宜州还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而这些,则源于城市的循环经济理念,形成桑蚕茧丝绸、甘蔗综合利用、生物质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产业。

    以茧丝绸特色产业为例,宜州鲜茧、干茧产量居全国第一,白厂丝产量和茧丝绸加工能力位居广西第一。据黄平权介绍,目前宜州桑园面积达到28.6万亩,农民养蚕收入达到15亿元。

    近年来,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不断从东部引进“桑—蚕—丝”产业链企业,对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再利用,既延伸种桑养蚕的产业链,又提高行业附加值。目前开发区引资建成了嘉联丝绸等10余家茧丝绸加工企业,白厂丝年产能可达近3000吨,成为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

    种桑养蚕、剥茧抽丝、缫丝织绸——农业社会的这一传统产业,在机器时代也难以避免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就连小小的蚕沙(蚕粪),也曾给宜州市蚕农带来困扰。因此,宜州市大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推广“桑—菇—肥,桑—炭—能源,桑—蚕—蚕沙—叶绿素—果胶—残渣—肥,桑—桑枝—纤维板”等循环经济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2010年,宜州共收集蚕沙3万吨,供给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来生产有机肥,今后公司还将引进新技术,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铜钠盐;利用桑枝培育食用菌,改变了以往桑枝条被遗弃在桑园内的粗放农业模式,去年共产出5020万棒食用菌,收入1.3个亿。

    目前,宜州正在建设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白厂丝—绸布—印染—服装”主产业链,预计2015年可生产2000万米绸布。

    “蔗桑富市”,让宜州农民有了两个经济支柱。45.5万亩甘蔗,带来的不仅是榨糖收入,蔗渣造纸浆、甘蔗叶生物质发电、甘蔗生产酒精……是这里甘蔗产业的新分支。

    黄平权提出,“十二五”期间,宜州着力建设“四个基地”: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生物质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甘蔗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机件加工产业生产基地。其中,桑蚕和甘蔗产业的部分副产品都将纳入生物质化工领域,减少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

    “将循环经济进行到底,是宜州发展工业的重要思路,这样才能维护我们的青山绿水。”黄平权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