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28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邹长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灌阳县委书记 邹长新

 2011年1月,中共灌阳县委书记邹长新接受本网等网络媒体联合采访

 

 

“十一五”时期是灌阳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重重困难,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工作为核心,以工业强县为主导,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推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7年荣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的荣誉,取得了灌阳发展史上的最好成绩,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灌阳始终立足发展实际,坚持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致力于在发展中探索完善发展思路。2006年,针对缺乏经济增长点、发展后劲不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建设。200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6%,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深入分析形势后,果断得出“加快经济发展,核心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更在工业”的客观结论。200810月,顺应发展形势提出“工业强县”战略,形成了“工业主导、全民创业,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调工业的主导作用,明确了挖掘民间发展潜力的工作方向。2009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全面调查研究,确定“工业主导,全民创业,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灌阳”的活动主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快速发展。2010年,致力于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并认真落实“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十五字方针,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赢得了先机,“十二五”时期赶超全区平均发展水平的发展战略也应运而生。

 

二、坚持实施“引凤还巢”,大力招商引资

 

灌阳虽然地处偏僻但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水力资源和石材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可开发量有15万千瓦,石材蕴藏量达11亿立方;“有矿的地方就有灌阳人”,灌阳在采矿、选矿、冶炼及选矿机械制造方面的人才优势突出;灌阳人被誉为“中国的以色列人”、“广西的温州人”,在外创业的灌阳籍老板数以千计,而且实力雄厚,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我们充分运用以上优势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投资环境,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产业招商,吸引客商来灌阳县投资兴业,特别是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重点加强与灌阳籍老板的联系和沟通,鼓励和吸引他们回乡创业。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活化了资金,发展了工业项目,外来资产成为了促进灌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2006-2010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75个,完成总投资23.97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42个,完成投资14.36亿元,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68%。目前,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达11万多千瓦,石材企业达300余家,选矿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达70多家,11家冶炼企业、总装机容量达17万多千伏安,初步形成了小水电、冶炼、选矿机械设备制造与矿产品精选、农林产品加工、石材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三、坚持项目拉动战略,积蓄发展后劲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落实目标化”的原则,狠抓项目建设,特别是事关灌阳长远发展的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推进项目建设有力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努力在全县形成了谋项目、争项目、干项目的良好氛围。2006-2010年,共实施24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1.35亿元,强力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建成了水车水库增容电站、兴安南塘至灌阳11万伏输变电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兴盟铁合金有限公司、桂林思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兄弟木业、贵达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重点工业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目前,灌阳至凤凰高速公路(灌阳段)、凯歌220千伏送变电工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江东新区开发项目中的防洪堤、滨江东路、橡皮坝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改变灌阳区位劣势、拉大县城框架、提升县城品位。

 

四、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激发发展动力

 

按照“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大产业,做强企业”的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形成产业洼地效应,解决了企业“散”、“小”、“乱”、“差”的问题,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施“超亿过千”工程,大力扶持强优企业,培育壮大冶炼、选矿及选矿设备制造、农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用工等难点问题,促进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实行全民创业,激发民间创业活力,一大批致富能手、经济能人纷纷参与发展工业,呈现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加大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别是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力度,对存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增强抗风险能力。全县工业实现了跨越发展,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责任特等奖和规模工业总产值跨台阶奖。“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3.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8.91%,规模企业从2005年的15家增加到目前的36家,2010年底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2家、产值超亿元的达8家。

 

五、坚持农业稳县战略,夯实农业基础

 

农业稳,天下安。切实把“农业稳县”战略作为一个基本战略来坚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领域,促进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010年全县水果总面积达22万亩,黑李、雪梨、脐橙三大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2.8万亩,形成了“南橙、北李、中雪梨”的种植格局,培育出了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千家峒”、“麒麟山”系列水果品牌。积极探索推广“超级稻+蔬菜+马铃薯”等高效种植模式,高效农业种植示范样板初步实现了“吨粮万元田”。努力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十一五”时期,全县新增规模养猪场42个,养殖小区56个,其中万头猪场1个。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2010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获得全区超级稻高产创建突出贡献奖。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引导农民根据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培育壮大康乐人粉业、思源生态、兄弟木业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家。

 

六、坚持旅游带动战略,做活第三产业

 

把旅游作为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通过各种节会积极宣传和推介灌阳,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利用境内国家AAAA级景点黑岩景区、世界瑶族发祥地千家洞、唐景崧故居、月岭古民居和文市石林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服务、文化、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

 

七、坚持狠抓节能减排,着力绿色增长

 

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强对冶炼、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的管理,与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并抓落实。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制度,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问责机制和倒逼机制落实,灵活运用供电调控手段,引导企业走大规模、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7年,重点对部分铁合金冶炼企业采取关停、整改等有力措施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实现了所有矿热炉单台装机容量达1.25万千伏安以上。实行部门联动,严格项目审批,坚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把好项目进入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扎实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十一五”时期,累计新建户用沼气池10841座,全县沼气池入户率达87%以上,201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八、坚持民生为本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谋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努力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安定和谐。2007- 2010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共完成投资6亿多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农合和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业,2007年被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2009年灌阳高中成功通过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审批,2010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市级复查,“十一五”期间共创办“农家书屋”109个,将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文化节打造成了在全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民俗盛会。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平安灌阳”建设,全县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发展能力。“十一五”时期,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完成600个村屯的规划编制和520个村屯的道路硬化建设,完成15个普惠制点和9个重点村的新农村试点建设,累计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2.56亿元完成应急修复病险水库9座,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助等各类强农惠农补贴资金达2.12亿元。

 

九、坚持创优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

 

制定《灌阳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实行重大项目推进“一事一议”,从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重新制定三个文明绩效考评奖励办法,对在项目前期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切实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完善和建立县四家班子领导切块分工、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向重点企业派驻经济服务联络员等制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对一些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根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想尽方法让项目与资本扎下根来尽快开花结果。以“三个年”活动为载体,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为企业搭建融资用工、技术创新、创业培训、信息网络等服务平台。

 

十、坚持建设干部队伍,增强执行能力

 

领导干部作风实不实、执行力强不强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快不快的关键因素。县委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抓思想、抓作风、抓纪律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导向选人用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和“面对矛盾、解决问题、提高执行力、推动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营造奋发向上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心无旁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显著增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后劲,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一五”时期,灌阳县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十二五”期间,灌阳县将继续按照“工业主导、全民创业、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抓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奋力赶超全区平均发展水平,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邹长新系中共灌阳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