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李水恒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关系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近年来,贵港市覃塘区积极探索,找准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十一五”期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9%;2010年达到5946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7元,农民增收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从覃塘区的实践看,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为此,覃塘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从2009年开始,财政共安排了3000多万元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平均每年每村安排20多万元投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所有灌溉渠道进行翻建和维修,灌溉面积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恢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同时,完成26条农村公路和村屯道路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农副产品的运输提供了道路交通保障。

  更加注重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具有高效优质特征的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有效途径。覃塘区积极建设优质谷、莲藕、蔬菜、蔗糖、优质茶、桑蚕、食用菌等7个种植示范基地和猪、牛、鹅、鸡等4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巨东公司、扬翔公司、佳佳公司等一批以良种研发、规模生产、精细加工为主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以营销为主的市场型龙头企业,发挥企业在调整结构、开发基础、科技服务、拓展市场中的核心作用,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更加注重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产业化

  工业园区既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承接平台,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覃塘区依托西江“黄金水道”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总面积达28.42平方公里的贵港(台湾)产业园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累计投入3.5亿元开展了基础建设和前期工作,产业园区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配套功能基本形成,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发展,入园项目完成投资达67亿元。特别是作为产业园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产品加工区,围绕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做到规划先行、分步推进,带动发展木材、松脂、食品加工厂520多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就近就地消化,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更加注重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基地,挂靠龙头,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服务和助农增收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覃塘区按照“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的原则,大力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协会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抓好木瓜、桑蚕、蘑菇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中间组织,带动农民闯市场,有效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25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条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路子,引导、组织和鼓励农民对承包土地采取出租、入股、抵押等形式实行依法、有序、有偿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集中,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创造条件。

  更加注重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帮助农民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进厂就业创造条件,是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覃塘区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开发就业岗位工作,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开展了“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近两年先后举办种养培训班100多场(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10多项。在开发就业岗位方面,通过引进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等措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

(作者系中共贵港市覃塘区委书记、贵港(台湾)产业园党工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