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是吴邦国委员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在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后,吴邦国委员长批示:“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建议以田东为试点,在中央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破解这一难题,这也是三中全会提出的课题”。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田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2008年12月至今,田东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路子,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四合”为特点的一整套做法,实现了“三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覆盖全部农户的县、第一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第一个通过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有效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县),被誉为“田东样本”。
一、综合--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是综合性的改革
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环节,近年来这方面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改革亮点。福建的林权制度改革,成都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浙江丽水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均只触及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某个方面。田东的农村金融改革,涉及到完善组织机构、信用体系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担保体系构建、涉农特色保险、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补偿激励、服务平台搭建等农村金融发展的所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工业到农业、从城镇到乡村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几乎“全部县属单位均参加,所有金融内容均涉及”的综合性改革。
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工作原则,着力抓好“六大体系建设”。“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群众得到实惠,有利于建立金融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改革试点工作推广应用。“六大体系”建设,即建立面向县域经济和“三农”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政银企(农、商)协调沟通合作平台体系、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风险补偿和奖励激励机制体系。“六大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组合拳”,确保了田东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迅速、全面取得成效,广西已在全区各市县推广了田东的做法。
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明显,真正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截至2010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3.75亿元,贷款余额46.23亿元,较年初增加6.83亿元,较试点初期增22.4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8.68亿元,较试点初期新增涉农贷款11.57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3%,较试点初期增加1倍。涉农信贷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009年,田东县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3%,增幅居广西第一位;金融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18%增长至5.76%;涉农信贷投放对全县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由4.74%提升至7.04%。2010年田东县财政收入达10.02亿元,位列广西四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62元,增长17%,比广西入选西部百强县的县平均数高54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1元,增长17%,增幅居广西前列。
“六大体系”建设亮点纷呈,机构和机制建设日臻完善。截止目前,田东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10家,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和资源优势,成立了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了“政、银、企”(农、商)之间的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了“政府搭台,银行投入,群众唱戏”。全县完成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在10个乡镇的全面覆盖,率先在广西范围内实现“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ATM及自助服务终端、POS机、转账电话等现代支付工具的每万人拥有量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被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全县已完成所有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及评级工作,建立了田东县农村信用体系数据库,实现了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农户小额贷款效率。百色市银信投资担保公司在田东设立了业务联系点,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贷款担保;成立了县工业投资公司和龙远投资公司负责工业(园区)项目融资和城建项目融资;县财政出资1000万注册成立了县助农担保公司,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促进“三农”事业发展。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和奖励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田东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办法》、《田东县小额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和《田东县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奖励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提升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切合--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是切合县情的改革
因地制宜制定试点工作规划。田东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底子薄、起点低。试点工作始终立足于这个实际,定位于这个县情来启动。人民银行总行和中国银监会对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人民银行总行帮助制定了《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广西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成立自治区加快推进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广西银监局下发了《关于促进田东县域资金回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田东县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在田东全面创新和试行金融支农方式,形成各类金融资源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综合水平,建立市场化、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积极化解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三农”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全国走出支持“三农”发展探索新路子。
建立农村金融服务“桥头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田东确定了 “打造中国西部强县,争创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宏伟目标,这无疑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改革的起点要高,推进作用要强。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人手少、覆盖率低,田东创新推出了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将农村金融服务的“桥头堡”建立到村一级,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服务不足问题。目前,全县已成立42个 “三农金融服务室”,工作人员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本村经济能人担任,负责向村民宣传信贷、保险知识,承担采集和更新村民信用信息、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进行金融机具应用培训等,成为联通银行与农户、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有效服务平台。截至2010年末,以村级服务室为渠道发出的贷款共计20736万元,为7474户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经验在全广西推广。
创新开展“贫困农户经济发展周转互助金”活动。田东南北两翼山区石多田少,农户贫困面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立足于此,全县借鉴金融管理相关模式,创建了“贫困农户经济发展周转互助金” 服务,将其作为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帮助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从银行得不到贷款的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全面、均衡、持续发展,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三、整合--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是整合推动的改革
上下联动,多方协作。从全国人大农委到田东乡镇党委、政府以至村党支部、村民委,从国家级金融机构到其各基层分支机构,从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到基层农业、财政部门,从龙头公司到每个农户,大家都参加了进来,整个改革纵到点、横到边,建立起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分别成立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田东县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金融改革试点的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田东将各乡镇各部门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列入绩效考核,促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其在改革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产品“组合”,服务创新。探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银行业务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开发适合县域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荒山承包权、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的范围;探索银保、银证、银信合作,大力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模式;引导保险资金进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贷款方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支农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零售、批发、互助、联保等多种方式着力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同时,面对涉农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小,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农民保险意识不强的现状,田东积极向上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2009、2010年共获得自治区专项资金555万元。试点两年来,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开展了甘蔗、香蕉、水稻、芒果、竹子种植保险,10个乡镇均已挂牌成立“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保险咨询站”;人寿保险田东支公司开展了“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实现 “政银保”合作的支农、助农、惠农。创新采用“联动合作摸式”——“新农合30元+小保险10元”的捆绑销售,使农村小额保险开始真正在农村市场打开了局面。据调查统计,2011年田东有参保意愿的农户达到全县农户总数的70%以上,为自己和自己的农产品“上保险”成为了田东农民的新时尚。
银行增效,风险可控。涉农业务的大踏步发展没有使田东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大,反而促进了这些机构整体效益的提升。全县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46.25亿元,较试点初期增加2.27倍;2007年至2010年新增贷款年均增幅达到37%,近三年的涉农贷款占比均达到贷款总额的70%。2008年田东县农户贷款覆盖率为85%,2009年为88%,2010年达到92.23%,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户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2010年全县银行机构网点数达到1.2个/万人,网点覆盖密度小于6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银行机构网点数居全国一流水平。2007年全县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1.59%,2010年达到2.24%,辖区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不断提高。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从2008年的1.7%下降到2010年的0.81%,说明涉农信贷的大幅增加没有导致信贷风险大幅上升,涉农信贷风险可控。
四、聚合--田东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明显的聚合效应
随着改革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我们发现,试点工作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聚合性的。
一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长效机制建设进展顺利,以农行、农合行为主要力量,农发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重要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县域和“三农”金融服务特点的组织架构及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银行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工商银行成立了“个人贷款中心”,农村合作银行在营业部设立了金融超市,并分别成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受理中心和个人信贷业务受理中心。各银行机构优化贷款受理和审批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授信审批效率。县域企业近两年来从金融改革中得到大量信贷支持,金荣纸业、增年山茶油等8家农业龙头公司迅猛发展,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成效显著。
二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田东县开展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将违法犯罪、治安处罚、村规民约、计划生育、邻里和睦等作为指标量化考核,着力推进‘信用户’、‘信用乡镇’建设,全县农村综合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各金融机构及时准确地掌握广大农户的征信信息,有助提高发放贷款的效率,有效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张榜公示的每家每户的信用等级成为农户相互比较的“窗口”,力争做“AAA级农户”成为渴望发展生产的广大农户的目标,金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取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是农民素质显著提升。如果广大农民群众不懂金融知识,不知道金融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金融改革就无从谈起。田东从试点开始就把建设“诚信田东”和提升农民金融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整合乡(镇)、村和金融机构资源,全面启动“金融知识进农家”宣传活动,扎实开展金融改革环境建设,通过在电视台开办《金融知识十分钟》专栏、金融知识现场咨询、创建金融知识学校、建立金融知识服务站等方式普及金融知识。从调查的情况看,改革试点工作覆盖到的农村区域,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对办理存贷款业务比较熟悉,大部分群众会使用ATM、POS和转账电话等现代支付手段,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惠农卡43万张,实现全县农民人手一“卡”。
经验启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突破,实现突破就必须要突出创新,突出创新就必须要立足本地实际。任何脱离实际、标新立异的做法都是注定要走向弯路、遭受挫折、甚至失败的。在改革试点工作中,田东县正是立足这样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定位,锁定这样的目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善于突破,取得了“四合”的内聚效力,形成了“田东样本”的改革特点,不断推动试点工作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共百色市委常委、田东县委书记)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市市长郝玉松:做足“边”文章 打造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今年1月,自治区政府同意设立自治区级靖西边境合作区,这是继国务院批复设立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靖西作为引领区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靖西市市长郝玉松23日称,靖西市将建设试验区引领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机融合起来,挖掘“边”的优势, 【详细】
合浦县委书记杨斌: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强县
近年来,合浦围绕“汉郡合浦海丝明珠”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将合浦打造成为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强县和海丝文化名城?记者对合浦县委书记杨斌进行了专访。 【详细】
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荔浦以开展“双创双促”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打响“神奇荔浦·‘芋’满天下”旅游品牌,今后,荔浦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对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进行了专访。 【详细】
专访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融入大招商格局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邕宁区作为五象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表示,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全力落实“三个攻坚突破年”任务,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促增长,保持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谱写邕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