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象州县委书记 龙 秀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象州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狠抓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两次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被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象州“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增幅达15.5%,然而三次产业结构却不尽合理,三产比重为34:44:22,农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化率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资源得到大力开发,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虽然坚持“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着力引进企业开发利用矿、蔗、稻、桑、林等资源,但精深加工不足,全县重晶石矿加工率仅为31%,鲜茧加工率仅为50%,农产品综合加工率仅为35%。
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产业层次仍然偏低。虽然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支柱产业,但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仅占全县企业总量的1/5,产业链条短,大多是初级加工,品牌创建不足。
环境保护愈加重视,但发展压力相对较大。虽然加强节能减排,大兴植树造林,发展沼气能源,搞好水土保持,但由于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不足等原因,节能减排依然面临很大压力。追求GDP平稳较快增长和实现节能减排指标连年下降难度很大。
下一步,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县域综合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来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解放思想。转方式、调结构,首先要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发展就停滞。重点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速度第一向质量和效益优先转变。坚决克服GDP崇拜思想,深刻吸取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而盲目上项目、引企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教训。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务必狠抓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对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是从“物本”思想向“人本”思想转变。切实抛弃单纯追求产出增长的“物本”思想,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位目标,重视提升人的素质,拓宽人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人的潜能,把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关怀。
二、优化产业发展。按照突出工业,提升服务业,稳定农业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最为核心的战略,着力巩固提升制糖与综合利用、重晶石及钡盐化工、茧丝绸、特色农副产品、金属冶炼、林产品加工、生态造纸等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汽车(机械)配件、新型建材、生物等新兴产业,打造象州县工业园区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数量型向效益型、初级型向高端型、“象州制造”向“象州创造”转变。二是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性举措,重点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过境及石龙工业集中区地处“三江四县”交界处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业,特别是推进与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合作的投资30亿元的象州港石龙码头项目建设,逐步把象州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重要的综合物流中转枢纽和物流集聚中心;充分开发象州独特的温泉资源,推进古象生态温泉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温泉旅游品牌。三是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以“壮大蔗糖产业、打造桑蚕大县、建设桂中粮仓、发展特色林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象州农产品品牌。
三、统筹城乡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统盘考虑,研究制定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重点对全县范围内的产业、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明确方向。二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力。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的要求,完善县城规划布局,着力构建县城“四大中心”,即城北行政文化体育中心、城中商业中心、城东(含温泉)旅游休闲中心、城南低碳高新工业中心。合理有序推进县城旧城区改造,加快新城区开发,加强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育产业、凸现特色”的原则建设小城镇,重点加快石龙、寺村、罗秀等重点镇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把全县50%以上的集镇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商贸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集镇。四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乡村道路、供排水、沼气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100个经济基础好、生态环境优、发展潜力强、村容村貌美的新农村。
四、提升执政能力。转方式、调结构的措施能否落实,能否在促发展上取得实效,关键要看执政能力。要在提升执政能力上下功夫。一是狠抓领导班子建设。牢固树立“领导干部不抓落实就是失职,抓不好落实就是赎职”的思想,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力度,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工作的业绩现在出成效上。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顿干部作风,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坚持政令通、节奏快、效率高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服务水平。加大选派干部外出培训、外出挂职和下基层挂职力度,提升干部抓经济事务、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创设良好环境。着力抓好交通、电力、通讯、网络等工程建设,特别是强力推进过境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打造完善、优越的发展硬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打造务实、高效的发展软环境。四是健全保障机制。积极研究建立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既注重对发展速度的考核,更注重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考核;既注重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又注重对民生指标的考核;加强对产业链延伸、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等指标的考核,对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严格市场准入,坚决制止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进入。完善用人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提拔和重用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加强转方式、调结构政策研究,出台扶持和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
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必将成为促进发展的新动力、新增长点。我们坚信,沿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迎来科学发展的新明天!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市市长郝玉松:做足“边”文章 打造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今年1月,自治区政府同意设立自治区级靖西边境合作区,这是继国务院批复设立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靖西作为引领区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靖西市市长郝玉松23日称,靖西市将建设试验区引领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机融合起来,挖掘“边”的优势, 【详细】
合浦县委书记杨斌: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强县
近年来,合浦围绕“汉郡合浦海丝明珠”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将合浦打造成为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强县和海丝文化名城?记者对合浦县委书记杨斌进行了专访。 【详细】
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荔浦以开展“双创双促”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打响“神奇荔浦·‘芋’满天下”旅游品牌,今后,荔浦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对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进行了专访。 【详细】
专访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融入大招商格局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邕宁区作为五象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表示,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全力落实“三个攻坚突破年”任务,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促增长,保持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谱写邕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