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魏 恒 本报通讯员 韦 敏 黄 格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韦朝永
 

    本报记者 魏 恒 本报通讯员 韦 敏 黄 格

  大化瑶族自治县,红水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个以生态优美著称的“老牌”贫困县,近年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正朝着“稳中突围、提质发展”的方向坚定前行。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新路子?大化县委书记韦朝永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岁末年初回头看,大化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有何作为?

  韦朝永:2012年是形势较严峻的一年。面对红水河流域持续干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大化瑶族自治县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呈现趋稳趋好态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4.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557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313元,同比增长11.46%。值得一提的是,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特色宜居县城初显雏形,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家级验收并实现开园迎客。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大化如何达成这一目标?

  韦朝永: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化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贫困人口多,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得的责任感,勇于探索、敢于“亮剑”,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全区全市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大化将通过强力实施产业增量提质工程、城乡新貌新风工程、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民生保障提升工程和执行力提升工程,努力实现三大阶段性目标:

  ——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上要有新进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园区建设,抓大壮小扶微,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壮大生猪养殖、淡水鱼养殖等龙头企业,推动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户致富。重点推进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库区湖光山色等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条线路,三大品牌,四大旅游景区”的“1234”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上要有新突破。努力整合政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完善交通体系为突破口,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以完善合作机制为保障,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产业转移和辐射,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要有新提升。把改善民生作为政治责任、目标追求、价值选择和工作动力,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求,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继续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记者:走进大化,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请介绍一下该县城乡风貌改造的推进情况。

  韦朝永:大化正按照“新区、新城、新镇、新村、新貌”的要求,加快县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两纵五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及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文体活动中心、污水管网二期工程、垃圾中转站及配套设施等8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同时,积极实施城镇道路通畅工程,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重点抓好乡镇基础设施集中建设试点和农村新貌新风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公共租赁房、廉租住房按时完工,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大重点产业项目入驻力度,实现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