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1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黄永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抓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灌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灌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诚信文明、和谐灌阳”这个建设方向,以抓教育、抓活动、抓示范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不少村屯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文明道德风尚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涌现出了一批区、市、县级文明村镇。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看,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存在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和文化队伍匮乏等现象。

  二、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以十八大精神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县乡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用好用足国家惠农政策,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考核到位、经费保障到位。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首先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建立农家书屋、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的力度,形成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把它建成农民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场所;鼓励村屯组建广场舞、篮球、气排球等业余活动组织,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队,通过电影“走村入户”,对群众进行科学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富民、以文化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激荡起一股文明新风,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次,要繁华地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乡土专家的潜能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对于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骨干人员、村两委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要通过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等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力争建成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战斗力强、作风硬朗的宣传文化队伍。

  三是做实创建工作。1.是抓好载体创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乡镇为龙头、村为关键、户为细胞,调动发挥民间文艺团体、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科技讲座、文艺汇演等日常性群众文体活动。2.加大“三下乡”活动科技含量,把“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常下乡”。3.搞好城乡共建,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支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筹措资金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帮助农民选项目、找门路、办实事。4.要尊重乡情民意,依托“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去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形成勤劳致富、崇尚科技、社会秩序稳定的文明新风尚。

  四是抓好综合治理。要以“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为抓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抓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农村最需要解决也最可能实现的事情做起,争取月月有进步、年年有变化,让农民群众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1.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建立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落实保洁员队伍和环卫设施,集中治理农村“五乱”,村容村貌实现“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并大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使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要改善农村集镇环境和交通状况。农村集镇是各乡镇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争取资金投入,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心,同时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形成村村通公路的格局。3.要净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为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灌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