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川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形成覆盖县、镇、村,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围绕“温泉名城”,夯实创建基础
陆川县是全国有名的客家人口大县,素有“温泉之乡”“铁锅之都”之称,客家文化、温泉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独具地方特色。陆川立足这一实际,围绕打造“客家温泉文化名城”的目标,着力打造特色活动载体,完善保障措施,使示范区创建工作创出实力、创出特色、创出品牌。陆川县先后出台了《陆川县客家啀戏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陆川县关于引导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陆川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15)》等关于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文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来谋划和推进,推动陆川客家温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组织引导民间成立了陆川县客家文化艺术书画院、客家文化艺术团,民间文艺队、曲艺社、山歌队、客家啀戏队、乐队、剧团、广场舞队和太极拳队等文体娱乐社团200多支,各村均成立有业余文艺队及业余篮球队。同时,民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高,自发筹资建设了一大批文化活动设施。这一切,为陆川创建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其次,积极开展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推进实施“千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使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贯穿全面、遍布城乡。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123工程”,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活动(“123”工程即:每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电影,每村每年看2场以上的文艺演出,每村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目前,县文广部门及各镇、村均制定有具体实施方案,县财政落实了配套经费,各相关部门均能配合活动。积极开展送文艺进镇、进村屯、进社区、进校园,每年元旦、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县、镇、村均能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增强流动服务内容。2014年县图书馆分别在大桥镇瓜头村、县武警中队设立了借阅室,并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全县154个行政村均设立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县文化馆分别在农村(社区)、学校等地建设成年人文化活动基地、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基地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点。2014年全年共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110多场,各种体育赛事18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共1828场。今年,共组织文艺下乡演出80多场,广场文艺晚会20场以上,举办了庆“七一”歌咏比赛,“浓浓客家情,醉美九洲江”书画摄影县内各镇巡展和“月光下的九洲江”大型音乐会等活动。
二、对照创建标准,凸显品牌特色
在巩固现有文化服务设施基础上,陆川县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统筹规划,努力提升文化设施规模和服务承载能力。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已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并建立网站,县文体中心正进行装修升级。松鹤公园、温泉之乡文化广场、九洲江带状文化娱乐公园等安装了一大批文体设施后也成为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乡镇,大力推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范化地方标准,打造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陆川样本”,各镇综合文化站均设计有凸显地方特色和客家元素的统一LOGO、外立面装修、标识。全县14个镇文化站达350平方米以上且独立设置的有12个,各镇四个功能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培训室)配备完善,藏书量均在3000册以上,并实现全部免费开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9个,在建22个,规范化社区建成5个,在建5个,农家书屋169家,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构建并发挥应有作用。
陆川县以公共文化阵地为依托,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客家啀戏、客家天后诞、客家八音等民俗文化,形成了文化志愿者广场文艺晚会、“客家温泉魅力之声”音乐会、“舞动青春”广场舞赛、陆川好声音好舞者好乐手比赛等客家文化特色活动品牌。《巴掌地的故事》、《豆腐花》、《盼》等文艺节目荣获佳绩,陆川睚戏被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围绕九洲江治理,陆川县文艺工作者们把重塑九洲江之美作为新形势下文艺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努力通过文艺作品、书法美术摄影等形式唤醒九洲江流域人民追求美的行为意识,重塑九洲江文明。2015年,以讲述保护九洲江、建设生态新农村主题的睚戏《河长秩事》获自治区八桂群星奖金奖,客家温泉江河文明特色节目“月光下的九洲江”文艺活动也将进村屯演出。“九洲江”生态特色文化已成为陆川县文化服务亮点、特色品牌。
三、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创新
我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和特色互有,成效与薄弱并存。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底蕴,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必须构建长效机制,这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强大保障。
战略布局,落实责任。首先,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陆川整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将文化建设融入到陆川“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生态美县”的发展战略中,真正把文化建设重视起来。其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行六个纳入,即:纳入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明确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使文化建设既是“硬任务”又是“软约束”,真正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惠民工作。
财政支撑,完善机制。加大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实现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出台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措施和文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激励机制,拟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农村文艺大汇演,设立节目创新奖、文艺作品创新奖,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由县政府予以奖励,促进文艺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激发创作激情。
提升能力,打造精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文化专业队伍及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充分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和参与热情,运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九洲江生态美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陆川县独特的岭南客家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陆川优秀历史文化,弘扬九洲江生态美特色文化,着力打造陆川文化精品,打好客家文化牌。
重视人才,用其所长。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建立本土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挖掘、培养对陆川客家温泉文化有兴趣、有研究的人才。文广局、文联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本土的文艺、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通过举办研讨会、创作会、讲座、对外学习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各自特长,有意识地布置创作任务,使他们成为我县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解决好基层文化服务缺少专业人员的问题,确定编制人数,把好入口关。组织并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改进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志愿活动中。扩大基层文艺人口基数,积极组织各种文艺培训下乡活动,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来,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系中共陆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陆川县]生态养殖年产值超5000万元
“山区远离污染,养出来的鸡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十分抢手,一车鸡利润可达5000元。”10月13日上午,看着即将出发的农用货车,陆川县清湖镇双丰生态养殖场养鸡业主谢有明高兴地说。 在陆川,有越来越多像谢有明这样的养殖户开始走生态养殖道路。近年来 【详细】
陆川县地税局全力冲刺旺征工作
近日,陆川地税局早部署重落实,积极有力推进组织收入旺征工作。截至9月底,该局累计组织收入5.0393亿元,同比增收5173万元,增长11.44%,完成全年任务的79.09%,收入总量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7.87%,居全县财政税三家之首,组织收入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详细】
[陆川县]创建“党群综合服务体”观察:服务平台建到百姓家门
干净宽阔的水泥路装上了太阳能灯,经过风貌改造的房屋古色古香,前来“农家乐”的顾客络绎不绝,200多亩中草药何首乌长势喜人……日前,记者走进陆川县乌石镇龙化村,发现这个曾经因非法采砂和养殖排污而“脏乱差”的村庄实现了美丽转身。 【详细】
陆川县
陆川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县境内因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和清湖河六条河流而得名。位于东经110°4′,北纬21°53′—22°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无霜期359天,光热充足,年平均温度为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 【详细】
[陆川县]依托盛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在第十一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陆川县上下联动,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新突破,取得丰硕成果,在9月20日开幕式当天,该县成功签约两大项目,总投资2.45亿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