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9日 来源:贵港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贵港市委员会 贵港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意见

  (2015年4月13日)

 

 

 

 

 

  根据《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奋力实现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与全区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按照西江流域航运枢纽、产业高地、宜商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牢牢把握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主基调,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加快推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努力把贵港建设成为西江流域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核心港口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主导。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强化招大商、大招商,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坚持统筹推进。港口是龙头,产业是支撑,城市是平台。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港口发展带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注重产业统筹、城乡统筹、港产城互动,实现核心集聚、组团联动、错位发展。

  ——坚持生态为先。尊重自然、生态至上,立足于我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项目准入,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抓好生态建设,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打造“美丽贵港”和谐家园。

  三、建设西江流域航运枢纽

  以打造西江流域航运枢纽为目标,统筹推进港口、航道、综合交通与临港物流基地建设,支持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努力将贵港港建设成为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到2020年,年货物吞吐量超过9600万吨、25万标箱,中转货物量占比超过40%,品牌影响力、综合服务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居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规划港区邻近土地用途,优先保障港口集疏运通道以及港航配套产业的用地需求。加快推进已规划及新建公路项目,打通港口作业区与产业园区路网。积极争取国家铁路过境贵港,加快建设产业园区连通港口作业区的进园进港铁路专用线。坚持港口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强来宾至桂平二级航道、贵港至梧州一级航道、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和大藤峡枢纽船闸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开发岸线资源,鼓励发展公用码头,有序建设专用码头,适度建设旅游码头。稳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客运站场建设。规划建设环城高速公路,谋划建设连接南宁、玉林等邻近市的城际轨道交通。

  加强航运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计划,积极发展物联网,推进仓储物流产业智慧化转型。加强与西江流域上下游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主要港口的战略合作,设立广西(贵港)西江航运交易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西江流域航运信息与电子交易服务平台。着力推进西江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口岸监管场所及联检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口岸,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推动通关模式创新,实现通关便利化。建设港航一体、管理高效、业务精良的服务队伍,促进航运要素聚集,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产业,全面增强港口服务能力与影响力。

  四、建设西江流域产业高地

  按照“调优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的发展思路,围绕“一基地三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组织实施“西江经济带项目建设三年攻坚计划”,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做大做强,打造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建设西江流域新兴工业基地

  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材、冶金、食品、生物化工、造纸与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规划,做强建材、冶金、食品、生物化工、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与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内河修造船产业。根据各产业园区优势,引导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糖纸一体化等产业向园区集聚,整合资源,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加快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培育新兴产业。以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进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培育若干家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推进园区平台建设。按照《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对贵港产业发展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和园区功能配置,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化、产业集聚园区化、园区建设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功能配置协同化,以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腾跃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在政策、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大力支持园区发展,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整合产业园区,形成主次分明、差异发展、功能配套完善的沿江工业空间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发展之路,把沿江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广西西江经济带新兴工业长廊。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实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奖励,促进建材、冶金、糖纸、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水泥、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现有支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走出去。

  (二)建设西江流域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

  积极引入大型农业企业或食品工业协会等组织,发展与南宁、广州、深圳等城市生活相配套的特色农业与食品加工业,把贵港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后菜园”和面向粤港澳地区的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积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和流转工作,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商贸的思路谋划农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粮油、肉类、特色食品、中药材和食糖等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生态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强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引导扶持更多特色农产品在网上交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30个、1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 个。

  (三)建设西江流域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要求,加快推进专业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物流业做大做强。在主要产业园、港口作业区和铁路站场附近,布局现代物流园。统一规划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市场体系,重点规划建设煤炭、家居建材、钢材、机电、羽绒皮革服装、农产品、林产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加快形成煤炭、水泥、食糖、陶瓷、畜禽、粮食、林产品等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交易中心,推进形成联通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实施“荷城电商”计划,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发展200家以上贵港名特优产品电商。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力争到2020年,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购物占日常消费30%以上。

  (四)建设西江流域旅游集散中心

  紧紧抓住毗邻珠三角、南广高铁全线开通、生态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贵港在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努力将贵港建设成为西江流域休闲生态旅游第一目的地。依托西江历史人文风光,打造宗教历史文化、生态滨江湿地两大品牌,开发宗教文化、生态休闲、绿色健康三大主题旅游产品,围绕大藤峡风光和西江沿线,开发港口旅游新产品。密切与高铁沿线旅游强市合作,建立旅游战略联盟,精心策划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建成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着力建设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推进农业生态旅游,打造一批全国知名旅游景点,提高贵港旅游知名度。

  五、建设西江流域宜商宜居城市

  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加强城市规划、改进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市为抓手,做大城市规模,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不断优化政商环境,努力将贵港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西江流域最具特色的宜商宜居城市,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产业的涵养力。力争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79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79平方公里;到2030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9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

  完善城市功能。坚持港产城发展与功能服务配套同步推进,加快推进连接郁江南北的桥梁、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南北贯通、园城相连的交通主干道,把港北、港南、覃塘城区高效联结,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中心医院、城区中小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城市环卫保洁、园林绿化、路灯照明、楼宇亮化、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公园、景区、广场等市民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行城市数字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桂平和平南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区规模,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次中心,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实现三区两县市协同发展。力争到2020年,桂平市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规划城区用地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平南县城区人口达到35万人,规划城区用地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提升城市品质。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山水生态条件,注重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强化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和建筑风格引导,加强建筑尺度、色彩、天际轮廓线、绿化景观管控,形成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品质。加快北山、南湖和北环生态农业景观廊道的开发建设,加大市区内河流的综合治理,研究和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为城区水景观提供生态水源保障,逐步实现城区生态水景观美化亮化,打造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态相融的城市特色。做好湿地、城市水源地水体及植被保护工作,稳定天然林面积,打造西江生态安全屏障。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礼仪的普及教育,大力弘扬“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的贵港精神,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健全流动人口落户制度,推动有能力和意愿并长期在我市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落户。重点清理与户籍挂钩的就业、教育等方面各类不适应港产城互动融合的政策。建立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加强信息服务和劳动者技能培训,引导自主创业和农民工就地或异地转移就业,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沿江特色乡镇建设。对沿江具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乡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其培育成为商贸物流、资源加工、文化旅游、交通节点等专业特色镇,发展成为辐射沿江港口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按照“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部署要求,打造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

  六、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

  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和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向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先进生产力靠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集聚带。力争每年新引进亿元投资项目100个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300亿元以上。

  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着力加大我市主导产业上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项目的招商力度,强化县域招商,采取部门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和委托招商等措施,瞄准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央企、大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对就业和税收贡献大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利用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贵港港龙明珠环保皮革工业城等一批特色园中园,加大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力度,引导相关配套企业跟进,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品链,带动产业层次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鼓励全市现有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做优。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施法治教育、权力规范、依法决策、阳光政务、法治评价等“五大工程”,建设廉洁高效法治政府。全面落实各行业、各领域、各层面的优惠政策,让落户贵港的投资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服务清单,清理现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做好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后续监管和衔接工作。优化审批流程,推行项目并联审批制,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有关规定,推行“先照后证”制度。推动“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升级,建好用好公共信息平台,创造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构建多元化港产城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大力培育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成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出台完善财政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支持的政策措施。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等产业和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并扶持民间资本参与我市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经营理念、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优化完善我市企业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建设高技能、高科技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加大科技与人才投入,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建好用好职教园区。加快完善多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体系,优先保障各类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和配偶就业。

  七、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贵港市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市直、中区直驻贵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审定贵港市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组织推动各项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落实政策和完成任务,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