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水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决定》系统地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决定》还科学地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解读之一 战略地位
重视水利建设确保战略地位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重要措施之一。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
解读之二 建立体系
四大体系建设扭转滞后局面
《决定》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1.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2.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3.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4.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解读之三 明确任务
五大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决定》中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二是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三是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四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五是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通过这些部署,把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具体化,使得各部门、各级政府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了。
名词速递
“水”知识知多少?
◆水环境
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水环境同其他环境要素如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环境水利学
水利科学与环境科学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兴建水利工程引起的水利环境问题和环境变化对水环境、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学科。环境水利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各种水利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及对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如城市化、酸雨、工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新建水利工程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变水质的作用;保护和利用环境,发挥水环境多方面作用。
◆水库
经坝、闸、堤、堰等人工建筑物拦蓄与调节的水体。
我国规定:蓄水体积在10万m3以上为水库,以下为池塘。水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工程措施,它能够改变径流天然分配过程,削减洪峰,调节径流,以达到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不同目的对水库的水质亦有不同要求。兴建水库使陆地转化为水体,可引起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由于水面与陆面的辐射性质、热容量、热导率均不同,致使库区附近湿度增大、气温变化和缓;建坝后改变了水沙平衡条件,增加了地下径流补给;由于土壤水分增高,一定范围内可能发生土壤盐碱化,进而引起库区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工程兴建前应充分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水资源利用率
一个地区或流域内,已经利用的水资源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占该地区或流域内总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一般来说,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的地区或流域,用水比较紧张。水资源继续开发利用比较困难的地区,绝大部分属于缺水地区。在某些开发条件较差的地区,当水资源利用率大于25%时,也可能出现缺水现象。中国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数字说话
40%
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1000斤
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每亩需水400立方米。通常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7000亿元
“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1.9亿亩5年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90%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以占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新华视点: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江西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消防官兵解救被困群众(2010年6月23日摄)。 周科 摄 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