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容科彪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漓江,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

  “在现代化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漓江竟如同仙境般美丽,真难得!”去年5月2日到访桂林的加蓬总统阿里·邦戈在游览漓江时发出由衷赞叹。

  “旅游元素完美胜地,山水人文和谐典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在游览漓江后曾给阳朔如此题词,并表示:阳朔在“世界级”山水资源面前,实施了“世界级”保护!

  如今,漓江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环保的一个窗口,成为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漂亮名片。
  

  “变”与“不变”的旋律
  

  一条江,一座城市,休戚与共、生息相连。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83公里,有69公里在阳朔境内。31万人口的阳朔小城依伴着漓江享誉世界,漓江则见证了小城悠悠数十载的巨变——

  1983年,到阳朔旅游的中外游客就已有40万人次,旅游收入290万元,到了2010年,蜂拥而至的游客已达到811.3万人次,为小城带来的旅游收入达31.5亿元。

  1983年,阳朔漓江上仅有不到30艘船900个客位,如今旅游船已达300多艘,年运送游客能力已超过500万人次。

  1985年,阳朔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742万元,2010年这个数字已攀升到33.03亿元。

  1985年,阳朔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县,而今已是中国旅游强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唯一不变的,是漓江的绿水青山——

  水质一直保持着二类以上标准,属内地流经城市最好的河流之一;空气每年达一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不变,源于坚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于政府,是大智,难为而必为;于企业,是大惠,难得而终得;于百姓,是大爱,难言而无言。 
  

  “绿色政绩观”大接力
  

  漓江水中流淌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爱的深情。

  1960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在漓江堤岸种凤尾竹,漓江边的凤尾竹最终成为20元面值人民币的背景。

  1973年,邓小平同志游览漓江时说:“如果你们为了发展生产,把漓江污染,把环境破坏了,是功不抵过啊!”

  201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多次表示:“漓江不仅属于桂林人民,属于广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也是属于世界的,你们一定要很好地去呵护它。”

  ……

  数十春秋,阳朔县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却从未改变,环保的“接力棒”也一站站往下传。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阳朔实施了一系列科学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投资2000万元实施“百里漓江绿化彩化花化果化工程”,解决了漓江沿线绿化品种欠缺和色彩平淡问题,营造了“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色。

  ——投资1.2亿元实施漓江沿岸民居风貌改造工程,对漓江沿岸4300户民居按照“坡屋面、小青瓦、白粉墙、花格窗、吊阳台”的桂北民居风格整治改造,硬化村道85.3公里,拆土坯房180座,建景观亭20处等。

  ——投资2.2亿元实施漓江生态护岸工程,采用矮堤护脚、坡面植草和铁丝网笼护坡的形式对漓江河堤进行生态护岸。工程建设长度69公里,分三期建设,目前投资7500万元的第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投资2.05亿元实施漓江清洁“免疫”工程,在漓江沿岸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同时开展全县竹制品厂污水集中治理和县城水系整治,目前已投入资金超1亿元,并关停、拆除漓江及其支流沿岸工业企业146家。

  ——作出“在漓江沿岸打造阳朔山区‘百里新村’,为漓江提供绿色、生态大后方”的战略决策,多方筹措资金近10亿元,高标准、全方位打造了全国首个百里新农村示范带。

  ——作出建设新城区的战略决策,以缓解老城区压力,减少老城区生活用水对漓江的污染,目前新城区建设在顺利推进中。

  ——着力构建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如争取上级对漓江生态保护的立法、实施旅游扶贫特区政策和财政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

  政府的作为还催生了一大批“民间环保员”:

  黄坤华,一个喝漓江水长大的40岁男人,自己出钱买了漓江第一艘义务保洁船,每月花费7000多元雇人给漓江“洗脸”。

  70多岁的骆绍义,10多年来一直在漓江边打捞垃圾。老人说:“漓江就是我的家,我捡垃圾就是为了美化家园。”

  ……

  普通的人,平凡的事,却包含了对漓江无言的爱。

  阳朔县委书记谭峰说:“在环境保护中,来自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靠得住的。老百姓讲不出啥大道理,但他们懂得,守住了漓江,就守住了梦想,守住了他们的根。对政府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教育,一种鞭策。”
  

  在“保护与开发”中成就和谐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对阳朔来说,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因为阳朔有一条漓江。

  长期以来,漓江阳朔段两岸6个乡镇89个自然村3.5万多群众,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付出了很大牺牲:他们有山不能砍柴,有河不能打鱼,有江限制架桥修路,有资源不能采石挖砂……2009年,他们人均年收入仅4512元,远低于全县5528元的平均值。

  靠山不能吃山,伴水不能致富——这是漓江两岸群众难言之痛!但没有发展的保护,最终将是变本加厉的破坏!阳朔人开始思索: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阳朔提出了“科学保护漓江,做强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活动主题。这个主题的提出,为漓江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投入1.2亿元开展漓江沿岸扶贫攻坚,扶持漓江沿岸特色种养和水利、人饮、文明卫生村、电网改造等建设。

  ——投入2亿元开展漓江沿岸民居旅游富民工程,该工程建成后沿岸1.5万群众每年人均将增收1000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800人。

  ——每年安排300万元漓江沿岸农业专项发展基金,调整和优化沿岸农业产业结构。

  ——加强漓江沿岸大后方的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28个自然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新景象。

  更让人振奋的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年收入超1亿元,开演数年来已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漓江的环保事业,参加演出的500多漓江沿岸村民演员年均增收1.5万元。

  “《印象·刘三姐》的引进,不仅没有对漓江造成污染,还带动了阳朔旅游业的大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阳朔县长谢灵忠说。

  既要漓江风景美如画,又要群众生活甜似蜜。近年,阳朔县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中国十大文化旅游休闲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阳朔人民正以开拓创新的姿态,用心为世界人民守护着这片碧水蓝天,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仙境漓江和天堂之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