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沟宽35-40公分,沟深12-15公分,沟底撒放的复合肥要均匀,然后施农家肥,再覆盖薄土和放姜种……”
在田东县那拔镇平王村,原来杂草丛生的坡地上现已挖出一排排整齐的畦沟,该村的村支书陆永林正指导群众种植生姜。据陆永林介绍,平王村的土质、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生姜,该村历来都有种植生姜的传统,是那拔镇乃至田东县主要生姜生产地,每年所产的生姜因质好品优而远销区内外。目前,生姜的市场价格走俏,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市场价格波动大,产量多了,不怕卖不出去吗”笔者疑惑地问到。
“不怕,我们引进了客商,签订合同,设有最低保护价收购。不怕卖不出,就怕不够卖。”陆永林笑呵呵地表示。
近年来,那拔镇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引导群众拓宽增收渠道的突破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王村生姜种植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示范点来打造。该镇根据“促增产,保增收”的原则,大力推广技术推动产业的发展模式,组织群众注册成立了平王村生姜合作社,负责培训姜农科学种植,推广新技术及指导销售。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该镇安排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给姜农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合作社的骨干人员到山东等农业发达地区学习生姜种植的最新技术,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摸索出适合本地生姜高产的新技术。2012年,合作社采用新技术成功推广试种生姜30亩,亩产高达1.1万斤,是传统种植模式的4倍,亩产值近2万元,实现了生姜种植高效高产的目标。
在促增收的同时,该镇通过协会运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了台湾客商,打造无公害生态生姜示范基地,实行集约经营,走订单农业路子。公司按市场价收购,实行收购价每斤不低于1元的最低保护价,实现了增产与增收两不误,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打造‘一村一品’项目建设的要求,把平王村的生姜产业做大做强,使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倍增器’。”该镇党委书记阮小令表示。
随着成效的凸显,目前,平王村群众种植生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今年该村生姜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3200亩,产值约达3000多万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大新县:搞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加快边民脱贫致富步伐
长期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旅游业主导、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坚决贯彻落实区、市扶贫生态移民政策精神,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边境群众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详细】
段友忠:走进大石山区的致富领路人
“在段书记带领下,我们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指日可待。”一封请愿书饱含感情地述说着村里修道路、通自来水、建金银花加工房、建篮球场等大大小小的改变。“真心希望段书记能留下来,继续带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富裕幸福的新内双。”信件落款为“内 【详细】
[环江县]生态移民让更多贫困群众搬得出能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石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难题,我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00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不仅接纳了来自都安、东兰等县贫困群众6.7万人,而且让移民群众基本实现当年进点、当年住上新房、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的目标 【详细】
广西:保障性安居工程助430万困难群众圆"住房梦"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德政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我国稳增长、拉内需、促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更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区以改革创新、敢打硬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一大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 【详细】
[平果县]倾力为民搭建“科技致富桥”
今年以来,平果县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生力军、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搭建“科技致富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