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亩大棚蔬菜基地里,瑶家妇女蒙玉兰举起刚摘下的鲜嫩青瓜,高兴得合不拢嘴。蓝 洲/摄
“只要出工,每天都有钱赚,当然很开心啦。”9月28日上午,在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拉约庄的南宁市产业扶贫示范点100亩大棚蔬菜基地里,正在采摘青瓜的瑶家妇女蒙玉兰,停下手头的农活,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多亏政府帮扶建起这个大棚蔬菜基地,从7月至今,她做了65天工,拿到5200元的工钱,家里的生活有了大变样。
像村民蒙玉兰这样在蔬菜大棚里务工的贫困户有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工钱按每天80元算,比起背井离乡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另一村民也忍不住与记者分享喜悦。
地处大石山区的拉约庄长期以来出行难、增收难、娶妻难。2015年,三里镇争取到390万元建设里程6公里的云姚庄-三保庄四级公路,一举突破该庄多年来出行难的瓶颈,拉约庄与周边群众积极配合该镇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成功流转出3000多亩土地,先期引进上林县万花筒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农业观光园项目。今年4月,南宁市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占地130亩、大棚占地100亩的反季节蔬菜项目又成功落户。项目由北海市绿品源有限公司投资,以“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运作。云姚村党支部引导瑶胞成立县合群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本村的拉约、弄硬、良层3个瑶族庄共60个贫困户群众全部纳入合作社,共同参与经营。
项目4月落地即投入紧张建设,7月中旬建成。第一期反季节青瓜已经于8月26日开始采摘,当天收获青瓜900公斤。第二天、第三天采摘青瓜超5000公斤,很快送往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半个多月下来,已有15万多元的产值。
云姚村支书、主任覃石凤说,与北海市绿品源公司合作,公司除负责技术指导外,更负责回收,让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大棚反季节青瓜上市后,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每公斤5元多的批发价,是公司保障最低收购价格的一倍多。
“这批大棚蔬菜基本采摘完毕,又创收12万多元。除去材料及人工成本,每亩净收益至少达4000元以上。净收益的70%以上将作为贫困户的分红收入。”谈起大棚蔬菜的前景,县合群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蒙绍宽信心满满,“收完青瓜后,我们马上种下40亩反季节青椒。明年将加大规模种植青瓜、哈密瓜等价值较高的果蔬产品。”
“蔬菜品质好,不愁卖不出去。”三里镇党委书记黄海峰信心十足地说,“有政府大力扶持,瑶胞们有信心挖掉‘穷根’。预计今年年底,云姚村第一批贫困户都将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马山县]推进“空店”扶贫模式
9月27日,记者在马山县扶贫部门采访获悉,该县以“空店”模式试点6个贫困村,截至目前共发出7批货物157箱1.57万元,为62户贫困户增加了收益。 【详细】
[陆川县]“产业+就业”推进造血扶贫
“贫困户有了产业,生活就有了期盼,精神状态更好了,干劲更足了。”9月29日,陆川县清湖镇塘寨村第一书记钟华天说。 【详细】
[大化县]扶贫小额信贷助力精准脱贫
日前,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纳村木林屯村民侯忠义,销售了他饲养的20只鸽子,给他带来了一笔小收入。让他更高兴的是,5万元的贴息贷款已经办理下来,之前苦于资金缺乏,没能扩大规模养鸟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详细】
资源县委书记韦绍艺:打好扶贫开发和生态旅游两张牌
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市人大代表、资源县委书记韦绍艺觉得备受鼓舞。他说,只要全市上下一条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实现宏伟蓝图,桂林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具体到资源县的发展,韦绍艺说,资源县将举全县之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扶贫和生态旅游两个重点工作。 【详细】
德保:农民合作社载着农民奔“钱”途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德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围绕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方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