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10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靳朝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科技下乡,特别是专家送实用技术下乡,对于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非常必要,几乎有“吹糠见米”之效,因此一些地方组织的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或者在农闲期间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总是受到农民的欢迎。

    但是据观察,农民对于这些科技下乡活动,欢迎的程度有所不同。同样是讲演、讲座,讲的内容、讲的方式、讲演的人不同,农民群众的反响大不同。有些专家的有些讲演,不仅向人们通常说的“座无虚席”,而且讲堂里“站也站不下”,一家农户,父子两个,夫妻两个都要来听,听过了还要当堂提问;回到村上,家里还要找人讨论到半夜。而有的专家的有些讲演,反响就远没有这样热烈了。课堂常常坐不满,甚至于需要乡、村干部组织,采取会前签到、中途点名等方式来保证“上座率”,就这样也免不了有人中途溜号,农民听众“逃跑”的理由往往是“做了一天活了,实在累了、困了,对不住。”其实,关键是专家讲的内容他听着索然无味。这里面又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内容、方式和难度。现在的农民,没有不知道科技重要的,农业科技讲座缺少听众,一定是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首先是内容,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尽量多讲实际事例,要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有比较多的相关性。农民的想法很实在,你讲授的内容与他们的生产经营对不上号,听众就难免要“打瞌睡”。

    其次是讲授缺乏方法,要通俗易懂,语言不能过于专业化。有些专家善于用当地方言来讲课,或者在讲课中穿插方言俚语,经常博得喝彩,但这不是主要的,关键还是要善于深入浅出。

    第三是讲授的农业技术难度大,有些专家忽略了技术实施的条件,在科研院所里轻易能做的事,农民自己就可能没法儿做;有的还是正在试验的技术,操作性不强,农民掌握不了,或者一时用不上,他就没有兴趣听。

    以上这三条,专家需要注意和改进,但是农民也要努力提高自己,提高接受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与时俱进的主动性。

    科技下乡要适合农民的需求,这一点绝没有疑义,否则干吗要下乡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