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2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

  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各地经济工作的一个新的抓手,也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希望,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后,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机。壮大县域经济意义重大,已经成为一个新思维,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第一,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第二,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系统性,做到“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对整个系统的发展或制约,或促进。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过程,涉及到“涉农”和“非农”等行业和部门,包括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形式。这些过程、行业、部门、形式构成县域经济的子系统。壮大县域经济要从各子系统着手,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另外,县域经济的子系统是县域经济的内部因素,县域经济系统还会受到系统的外部因素(非县域经济因素)影响。这些非县域经济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县域内的非县域经济因素即县域社会因素,另一方面是县域外的非县域经济因素即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因素。这些非县域经济因素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县域内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管理等因素,还有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辐射作用、户籍管理、务工条件等因素。壮大县域经济,也要从这些非县域经济因素着手,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第三,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层次性,注重多层次推进。壮大县域经济即需要县域经济单体的突击,更需要县域经济的整体突围。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层次比较有刚性,第一个层次是县域,第二个层次是地市,第三个层次是省市区,第四个层次是中央。现在一些省区制定的文件和下放的权力,只是在进行县域经济的“边际调整”,下一步需要高层次有序推进和县域层次的积极主动。 
  第四,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目的性,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一个系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县域经济要快速、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的差异,县域经济内的差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2002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为5900元,在全国人均GDP 8100元以下的县市占80.5%。同时全国县域经济本身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市是最低100个县市的14.3倍。所以,县域经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追赶中心城区经济,改变“二元结构”,为全国城乡和区域统筹提供长期保障性基础,实现共同富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县域经济既是统筹安排的客体,又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在“二元结构”中,县域经济是比较弱的一元,是统筹安排的客体,同时县域经济又是统筹协同发展的“操作平台”。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有量变的积累,并为质变准备条件。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与资源、人口、环境以及社会协同起来,要与非县域经济因素统筹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