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2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孟慧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孟慧民

  [原编者按]我国现有2861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县域GDP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县域经济要发展,资金是保证。但我国尚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目前的县域金融现状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区域,资本市场还未形成,投融资体制还比较原始,直接融资在县域经济中比例很小,经济发展受到了县域金融现状的制约。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大量缩减,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弱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据调查,全国除个别发达地区以外,大部分省(市)都出现了金融机构大量撤并的现象。大量金融机构撤并,而没有新的相匹配的金融机构进入,县域金融主体缺位,致使县域金融服务局部空白,失去服务与资金支持,与方兴未艾的县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调整,现有县域金融的职能定位及服务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县域金融体系目前主要由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组成。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负责粮、棉、油政策性收购所需资金供应。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后,贷款重点转向大城市、大企业、优质企业、垄断性企业。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是县域资金大量外流,信贷投入逐年减少与县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几年来,县域资金外流的数量逐年增大: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了大量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大大提高了贷款门槛,这样县域企业绝大部分不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之列,国有商业银行县级行实际成了上级行的储蓄所,其吸收的存款通过上存的形式流向大中城市。
  四是县域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单一,与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情况不适应。目前,县域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已基本退出,出现了个体、民营、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并存的局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对县域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但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笔者建议县域金融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组建地方性的中小商业银行,专为个体、私营、民营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县域金融服务空白的问题。中小商业银行产权要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要规范,只有做到这两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才有活力。
  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其职能定位与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相同。这样,可以解决邮政储蓄抽逃县域资金问题,同时也兼顾了邮政部门的利益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改善服务。几年来,邮政储蓄快速增长抽逃县域资金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及金融管理当局的关注,学术界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对策。去年,人民银行作出了降低邮政储蓄在人行转存款利率,想以此降低其吸储的积极性,减少县域资金的外流,事实则不然,邮政储蓄一级级上存而获得丰厚利润,其吸储积极性并没有降低,县域资金外流依然如故。另外,有观点提出的邮政储蓄拆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之说,因安全和双方利益问题也不好操作。因此,组建邮政储蓄银行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随着粮油政策的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原来的定位已不适应,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于农业综合性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其职能,把涉及县域政策性的金融业务,诸如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等都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中去。
  按照国务院的方案,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农信社的改革不能走过场,要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范,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目标,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贴心人。
  适度发展典当业作为补充。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之服务。典当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其它金融机构的不足
  要大力拓展银行的服务功能。要发展票据业务、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代理业务、投资理财业务等,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县域金融也真正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