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19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黑龙江省阿城市委书记 李克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必由之路,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工业从总体上必须坚持十六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县域工业无论从现状还是从发展趋势看,都有与大都市工业不完全相同的特点,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以民营工业为主体 拉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在县域工业中,显示了更旺盛的生命力,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在全省已占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县(市)比重高达80%。全省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温州民营工业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均占总量的98%。从1978年到2002年,GDP翻了6番多,财政收入也翻了6番多。江苏省许多县(市)当年以开创“苏南模式”闻名于世,走上了民有民营轨道。去年,江苏省各市地县都在学习浙江经验,研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方略。南通市提出了争创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目标。江浙两省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中小城市工业及乡村工业,民营经济或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民本经济是最具活力的新经济成份。
  从多数县(市)的情况看,加快发展民营工业,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产权出售为重点,加速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其次是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温州及至浙江全省各县(市)都在大力发展“草根经济”,即鼓励支持民众自主创业,这是具有广阔前景和普遍意义的发展路子。 

  农业产业化 县域经济城市化 

  农副产品加工业比重大是多数县域工业特点,也是相对优势。我省双城市的大乳品产业所形成的工业产值、牧业产值、工商税收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的34%、27.1%、61%。大量事实表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林牧渔产品附加值,缓解“卖难”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具有稳定原料来源和地方特色的相对工业竞争优势;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城市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县(市)来说,应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妥善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时,不能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而应充分体现互补共荣,并适度向农民利益倾斜;其次,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浙江绝大多数县(市)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国闻名的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化也提供了丰富经验。特色工业应借鉴特色农业的经验,走出更广阔的路子来;三是按市场法则,以企业为龙头,以合同为纽带,建立产加销各环节的有机链条,减少行政干预。这里的关键是利益调节,核心是企业行为;四是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等措施,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对农业的牵动力。在这方面,应以民营企业为扶持对象,防止官办企业吃政策饭造成扶持资金有去无回的弊端。 

  两种类型产业并重 

  党的十六大强调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同时要求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县域工业来说,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县(市)外,多数地方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或高科技含量产品寥寥无几。提高县域工业整体实力,必须千方百计引进或培育高科技企业,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决不能放松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些地方,还应把这方面作为重点。因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农村,约有1.5亿至2亿左右的农民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工业既要承担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任务,更要承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性重任。在县域工业中占较大比重的轻纺、服装、食品、皮革制品及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城乡劳动者就业,而且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所以,在若干年内,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是县域工业的重中之重。 

  推进城镇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加速发展县域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包容、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离开了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撑,城市建设、人口构成变化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离开城市和城镇的发展,县域工业缺乏载体,也难以持久。
  江苏的张家港市、广东的开平市都创造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经验。开平市坚持建设现代化侨乡山水园林城市的方向,每年都投入2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带动了纺织服装、水暖卫浴、食品工艺三大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了招商引资吸引力。近年来利用外资额每年都以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该市已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二三产业增加值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88.1%。
  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县域工业特别是乡村工业中,有些企业排放的污水、残液或烟雾严重污染空气或江河湖泊。有的应该彻底治理、增加排除污染设施,有的应停止生产。还有些企业,以涉及环境的资源为原料,进行掠夺式生产和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量事实表明,在发展县域工业过程中,决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并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问题上,必须保护已有的青山绿水,保证人们有一个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