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13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县(市、区)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论坛”上的发言

广西柳江县县长 姚汉龙

  

  柳江县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县。2003年乡村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82.2%,乡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3.2%,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全县从业人员数的63.8%,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的20.6%。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加快工业发展,同步减少农 民,才能实现富民强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一、审时度势,明确发展思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七、八十年代,我县先后兴办了柳江糖厂、制药厂、水泥厂、氮肥厂、玻璃厂、砖厂、农机厂、食品厂等一批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大部分先后被淘汰了。到80年代中后期,制糖业开始崛起,糖业税收撑起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糖财政”陷入徘徊不前的局面。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柳州市工业扩张特别是汽车工业异军突起的机遇,适时提出了“调整结构,科技兴农,招商引资,工业强县”和“以汽车配件为龙头,做大做强配套工业”的工作思路,在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工业强县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在发展工业的思路上,我们甘当配角,借力发展,主动接受柳州市工业经济的辐射,以汽车配件工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寻求为柳州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配套加工服务的新途径,不断扩大配套份额,使县的配套加工企业在规模、效益、管理、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和进步,有效地增加了财政税收、就业人数和农民收入,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
  
我们坚持只有抓好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才能引进和留住企业的观念。一是制定工业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征管、市场准入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如:凡到柳江县投资发展汽配产业或现有汽配企业的扩改建工程,在土地使用上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50%的财政优惠政策;工业企业在报建工程时,享受全部免除缴纳小城镇建设配套费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行政审批办证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千方百计为投资者办实事。实践证明,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吸引企业落户柳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引进了柳州绰丰内燃机有限公司、柳州市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方盛锻造有限公司、柳州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柳州市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柳州市柳江联丰实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好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建设好工业园区是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的有效途径。我县先后建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工业园区和基隆、建都两个综合开发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又投入3000万元建设柳江县穿山工业园区内的道路、绿化、给、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为园区内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几年来,工业园区共引进工业企业709家,固定资产投入3.72亿元,从业人员9290人。2003 年,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达到了20.21亿元,在全县的年工业产值中占53.97%,上缴税金1.23亿元。2004年又有新的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
  科技创新是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我们支持、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技术改造,时刻注视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和嫁接,淘汰传统落后的旧设备,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开发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2003年以来全县工业投入技改资金3.86亿元。二是尊重人才,出台了《关于对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执行奖励的办法》和《柳江县拔尖人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目前我县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53人,成为我县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三是加强企业开发机构和研发设施建设,大部分企业设有技术开发部,配备计算机接通互联网,运用计算机软件CAD、UC、PRO/E、CAE等开发产品和生产管理。四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如鱼峰橡塑公司引进清华大学的技术生产电喷车胶管;迅达汽配公司依托吉林工大技术力量,生产传动轴和板簧;金鸿橡塑公司与湖南大学挂钩,成为湖南大学新技术开发试验基地。几年来,企业坚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实力明显提升,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充满活力。
  目前,我县已形成以汽配、制糖、制药、建材为支柱产业,以农产品加工、造纸、化工为新兴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带动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初步统计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8.08亿元,同比增长10.68%;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增长 13.47%;工业增加值1 3.2亿元,增长7.6%;实现工业利税4.6 亿元,缴纳税金2.2亿元。
  汽配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汽车配件企业已发展到63家,其中35家通过了ISO9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8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8家。形成了以发动机、冲压、弹簧、传动轴、专用车、锻件、线束为主的近千种产品的汽配产业链。汽配产品不仅为柳州市主车厂提供配套,还为北京福田、海南马自达、昆明红塔等汽车和厂家配套。2004年,预计全县汽配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6.07%;增加值4.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4.09%;利税2.5亿元,占全县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4.35%;上缴税金1 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3.34%。预计全县财政收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增加科技投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3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25万元;2004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40 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以上,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优势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在汽配工业产品开发方面,2004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 90万元,支持了电喷车燃油胶管、发动机液压橡胶减振器、悬浮式驾驶室系统等8个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汽配产品开发。农业方面,2004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50万元,重点支持双季莲藕、生姜、葡萄、柑桔、二元杂母猪、牛品改、圈养山羊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开发与示范。工业发展,增加县财政收入,使县增强扶持农业的能力。工业发展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2003年全县农村人口比2002年增加0.1万人,同期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却减少5100人。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587元;比上年增加173元。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县委、县政府,决心依靠科技创新,把 县域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重点要抓好四个行业,建好四个工业带。即抓好我县配套经济中最主要的亮点一一汽配工业;以柳兴公司上马年产30万吨精制糖生产线项目为载体,提升、巩固制糖业;以花红药业落户我县和柳江制药厂成功改制为新起点,发展壮大制药业;引导和扶持县内四家水泥厂整合资源,强化生产管理,发展建材业。逐步建好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科技含量较高的穿山高新技术工业带;逐步建好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的都龙工业带;建好建材及汽车配件为主的进德工业带和以化工为主的河表工业带;建好新兴工业园印刷包装业基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使我县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汽配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中国三大汽车集团都有整车厂在柳州,我县的汽配工业大有发展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汽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增加科技三项经费,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加速淘汰落后设备,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水平,吸收和消化科研院校的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以几个大的汽配企业为核心,按汽车现代装配的需要和发展要求,研发集成配件,使产品由单一品种的配套向总成化配套、集成化配套,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地位。 在巩固、发展大企业的一级配套地位的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开发中、小企业的二、三级配套,使企业之间相互配套、联合扩张,强化汽配配套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成本优势,扩大汽配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强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互动,促进全县科技进步,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使全县人民共同分享科技进步的福祉,凝聚全县人民力量,迈开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进军的步伐,努力实 现富民强县的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