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市、区)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论坛”上的发言
广西荔浦县县长 黄本和
近年来,荔浦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创新、创业、发展”为切入点,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按照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定位原则,启动实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培育壮大了民营科技型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荔浦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同时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02年度再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3年度被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型民营企业416家,其中: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20家,纳税500万元以上的3家,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1家。全县GDP增量的87.8%、财政收入的85%以上均来自于民营经济。
科技型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荔浦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今,荔浦农业形成了荔浦芋、马蹄、瘦肉型猪、夏橙、食用菌、花卉、蔬菜、中药材、优质谷等具有本地优势的九大特色产业。工业形成了以木衣架、食品、造纸、小五金、制药等支柱产业。旅游业形成了以国家AAA级景区丰鱼岩、银子岩及龙怀景区、天河瀑布、八卦山庄等“七星伴月”的格局,成为了广西优秀旅游县。
预计2004年,全县GDP将达到26.86亿元,同比增长8%; 财政收入完成18810万元,同比增长12%;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155 元,增长9.5%;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11650元,增长8%。
我们深刻体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一、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攻克县域经济发展的难关
为强化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地位,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荔浦县成立了县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县科技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县领导咨询制度和专家顾问制度,建立了县四家班子领导挂点岗位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挂点全县13个乡镇,每人重点抓好一个民营企业,培育和扶持其向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
根据科技经济发展需要,荔浦县实施了一把手抓三项重大科技项目,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一荔浦芋组培快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培育工程;衣架新材料研制及浸塑产品开发;中药材 GAP规范生产技物配送示范。
荔浦芋是荔浦县享有高知名度的地方名优特色产品,有着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每年种植面积都在4万亩以上。针对目前荔浦芋栽培技术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的现状,实施了荔浦芋组培苗快繁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工程。利用已获认定的荔浦芋提纯复壮及品质标准制定和优质丰产栽培模式的科技成果,采取标准化栽培和技术培训为主的成果转化形式,在荔城、青山、杜莫和马岭等镇建立组培苗快繁生产基地,进行技术转化和示范,辐射带动面上生产,提高荔浦芋的栽培技术水平,保持和提高荔浦芋品质,增加荔浦芋栽培的经济效益。
荔浦是全国衣架出口生产基地。全县有衣架生产企业80多家,90%以上的产品出口,年创税收40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但是,由于该行业属消耗木材的行业,而荔浦县内木材严重短缺,大部分原料需从县外、甚至国外购进。木材短缺已成为制约衣架行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启动了衣架新材料研制及浸塑产品开发工程。通过进行衣架新材料开发及铁艺浸塑技术的研究,开发衣架原料替代资源,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生产转型,提升衣架产品的科技含量,衣架产品原料替换率达到70%以上,主原料木材使用率在40%以下,产品质量经国家环保检验合格,达到国家衣架出口标准。
中药材种植和医药产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但产业化程度低,企业生产原料总量不足。为使中药材GAP规范生产,对中药材加工企业实行GMP认证,我们启动了以广西荔浦县万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中医药研究所为技术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运作模式,实施中药材GAP规范生产技物配送工程,在公司、基地、农户之间开展信息、技术、农用物资配送服务。工程项目实施后,实施区农民年人均可增收400—600元。
近年来,荔浦县特别注重软环境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方面的规章制度,从2000年起,聘请了41名经济顾问,对全县重大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重大项目都通过专家论证。如聘请自治区、桂林市企业发展问题专家对全县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建立“县内乡镇无界限工业园区”的决策进行了专题会议讨论,并在广西电视台“思辩广西”电视栏目中发出邀请,请区内经济专家为荔浦县民营企业发展把脉。在“县内无乡镇界”办企业,是荔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新特色。
二、以科技示范推广为中心,提高县域科技服务能力
荔浦县民营企业虽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企业,同时荔浦县又是资源短缺地区。为此,我县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供应基地。在以荔城为中心,包括东昌、新坪、杜莫、青山、双江、马岭等中部地区,发展荔浦芋、马蹄、瘦肉型猪、蔬菜、花卉,创建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以修仁、茶城、蒲芦、大塘、花篢及双江镇部分地区的西部山区,发展创建无公害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草食动物和竹林生产区。相对集中连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
同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了青山、荔城至马岭两大工业园技术开发区,并在开发区内 20个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有技术研发机构。在县科技局下建立了荔浦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荔浦县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注册建立了“民营企业服务网 (www.glcpc.org)”,为全县的民营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的引进、研发等服务。目前,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已延伸到乡(镇) 和规模企业,逐步建立县、乡、村、农户与企业联为一体的科技配送信息网络。以科技信息网络加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扩大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其科研力量的优势,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我县的科技服务能力。
三、努力抓好“一把手工程”,带动荔浦经济迈上新台阶
在新的一年,我们县委、县政府决心在增大全县经济总量的过程中,以“一把手工程”为载体,大幅度提高全县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建设“诚信荔浦”。主要工作目标如下: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建设“诚信荔浦”。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用七年左右的时间,明显提高全县工业品质量,主要工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出口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二是夯实企业技术基础,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大中型企业产品采标率达80%以上,实行标准化动态管理,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有保证产品质量和计量准确检测体系,力争其他企业建立产品和计量的检测(含委托检验)措施。
三是扩大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多方寻求合作伙伴,推进荔浦的纸业、食品、木衣架、小五金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嫁接联合,形成1—2个企业集团,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营销技术水平。
四是推广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荔浦芋、马蹄、夏橙、蔬菜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2—3个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制定2—3个本地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争取认证2—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
只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壮大民营科技企业,荔浦的县域经济发展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