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叶兴庆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  叶兴庆

 

  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不仅要做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而且要做到生产能力上的占补平衡。

  大中型灌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强配套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和有效使用现代投入品,提高物质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增产量创历史新高,再次展示了政策和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农业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并不牢固。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从农业自身发展还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应当围绕“地、水、技、物”四个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曰“地”:保护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不仅要做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而且要做到生产能力上的占补平衡。对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遏制。围绕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并进一步充实建设内容。

  二曰“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必须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真正做到遇旱可灌、有涝能排。大中型灌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强配套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既要重视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又要重视制度创新,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对抗御水旱灾害,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用十分明显。

  三曰“技”: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能力。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选择一批对增产、增收、增效、降耗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推广。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培训。

  四曰“物”:增加和有效使用现代投入品,提高物质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化肥是地力的重要补充,农膜是积温的重要调节,农药是作物健康的重要保障,农机是人力和畜力的重要延伸。要促进农资工业加快发展,扩大生产,稳定价格,鼓励农民多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