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合浦县县长 常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于去年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各地把自治区的要求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掀起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合浦县也是如此。从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县域产业结构适应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型新形势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里所指的经济转型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态过渡,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全国经济处于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型期。二是指县级财税主要由农业产业提供为主向由工业产业提供为主转变,并由农业反哺工业向以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转型期,经济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由短缺向过剩转变,一段时间内供大于求;二是工业经济规模接近并逐步超过农业经济规模;三是农业的发展对工业的依存度逐渐提高,资源型工业加快发展;四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释放。
  
    县域产业结构要适应这样的经济转型要求,县域经济就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型:一是向特色经济转型,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既是县域经济的特点,也是县域经济的立足基础。离开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舍长取短,县域经济就缺乏竞争力,没有生存空间,难以可持续发展。二是向民营经济转型,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改革的深入,县一级国有企业将逐步退出。目前,剩下的大都是民营经济,或者是股份制经济。离开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三是向工业经济转型,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发展县域经济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立足于县域优势的发挥,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围绕中心城市大型集团发展专业化配套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县乡工业。没有工业的发展,城镇的发展是没有支撑、没有活力的。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才能实现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才能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让城乡经济、工农业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要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转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着力点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县域经济必须转型,即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健康过渡到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工业经济,才能进一步扩大县乡社会中间层次,缓和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要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转型,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作为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职能,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县一级“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现行财税体制,特别是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加之体制因素造成的机构臃肿,一些县连公务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县乡政府财力薄弱,维持正常运转都难以保证,根本就没有能力发展各项事业。只有促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壮大财源基础。
  
    产业结构要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转型,是统筹城乡发展,扶持弱势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城乡差距拉大诱发并激化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诸如城乡二元经济的持续累积了城乡比例失调的矛盾;由于城乡间的体制分割,剩余劳动力在农村膨胀,城市化道路任重道远;产业结构失调;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诱发有效需求长期不足,并导致一段较长时期的经济紧缩;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分层更加显现;贫困问题难以通过扶持途径从根本上解决等等。这些问题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解决。
  
    产业结构要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转型,也是县域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县域经济普遍呈现出工业化水平低的特征。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总水平一个档次,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这种状况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实行县域经济转型,尽快增加县域工业的实力,使工业从被哺到反哺农业,这是现阶段适应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

    从产业结构要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视角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合浦县有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一是合浦农牧渔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二是工业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四是拥有培养经济转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技术人才;五是具有比较突出的区位、交通和能源优势;六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为此,必须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冲破一切旧思想、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努力使县域产业结构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工业强县”,找准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更谈不上县域经济的转型。要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首先要自查家底,摸清资源情况、摸清基础产业,更重要的是摸清市场需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有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和工业。根据合浦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10+2”的发展思路,即重点发展林浆纸、鹅肥肝、缫丝、烟花、糖蔗、酒业、水泥、矿产、水产、旅游十大产业,着重壮大工业基础,同时,突出抓好合浦民营工业园建设和企业改革。目前,这些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林浆纸产业完成租地15万亩,造林8万亩;鹅肝产业逐渐扩大,年出栏合浦鹅超过300万羽;缫丝产业引进广西最大的生产线,规模迅速扩大,兖矿高岭土采选厂、冠华10万吨纤维板厂、常乐酒精厂扩建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民营工业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引进项目6个;全县最大的工业企业汽车齿轮厂改革方案确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5.15亿元,增长15.65%。
  
    (二)突出“产业富民”,找准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实现县域经济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工农结合,以工促农,着力改变自给型的农村经济模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实践中,合浦县重点培育瑞华茧丝贸易公司、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恒兴饲料厂、凤翔家禽公司、鸿雁鹅肥肝厂等25家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同时重点建立了香山鸡嘴荔枝、蚕桑、合浦鹅、对虾、单性罗非鱼等30个农牧示范基地,有力带动了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0.60亿元,增长4.19%,农民人均纯收入2718元,增长6.13%。
  
    (三)突出城镇化建设,找准发展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好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要注重整体规划,努力提升城镇化品位,突出县城小城镇的特色,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合浦县以创建广西一流县城为重点,16个乡镇全面铺开,把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突出优化环境,找准发展县域经济的激活点。要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建立的良机,在千方百计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努力从政策、稳定、服务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近年来,在优化环境方面,合浦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大力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在政策上扶持,在事务上指导,依法搞好监督。二是建立良好的服务环境。推行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政府每个副县长负责联系培育一个产业,一抓到底,直至见成效。积极推行阳光行政,组建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制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并实施首问负责制、跟踪办结制、“绿卡”优惠制、检查批准制等制度。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特别是企业周边环境的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三是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倡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团结奋进的合浦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由于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2004年,全县引进项目107个,投资总额10.48亿元,增长17.2%;到位资金6.99亿元,增长157%。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