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3月18日 来源:重庆南岸政府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统筹安排各类资源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理单元。我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矛盾突出,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我市“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县城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除主城9区、万州、涪陵以外的29个区县面积占88.9%,2003年人口占68.7%,地区生产总值占5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166元,占全市平均水平76%。县域城镇化率为27.8%,比全市城镇化率低14.1个百分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 

  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合理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让城里的要素下乡,让乡下的富余劳动力进城,以城促农、以农兴城,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二、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用5—10年时间,使一半左右的县达到全国发展平均水平,使县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水资源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以水能、矿产、旅游、农林和药材等特色资源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发展壮大。 

  (二)发展模式 

  园区集聚模式。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县域产业集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园区硬件设施服务功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链式”联动模式。县域企业要围绕汽车、摩托车、机械设备、建材、化工等行业,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形成生产供应链和产业关联群体,建立以产品为中心、资产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专业配套的“链式”联动发展模式。 

  内外并举模式。依托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吸引内外商投资兴业。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优势扩张,带动技术、产品及劳务输出,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走廊”布局模式。以铁路、高速公路、江河航道为骨架,以省道、县道等公路为网络,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开发沿路、沿江特色资源,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县域经济走廊。 

  三、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开发水能和煤炭资源,发展电力工业;有序推进铝土矿和锰矿开发,促进铝电锰联产;围绕天然气和原盐发展化学工业。抓好特色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种植,发展食品、中药材加工业;围绕主城汽车和摩托车发展零部件加工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提高附加值。根据各县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有重点地选择发展能源、冶金、食品、机械、建材等特色工业。加快培育县域金融业、商贸业、中介服务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为发展县域特色工业服务。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旅游。坚持“开发一点、联动一线、带活一方”的思路,依托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两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开发沿线旅游资源。按照三峡库区旅游“金三角”发展规划,加强景区建设,开展腹地及天坑地缝探险游和大宁河观景游,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增强接待能力。依托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缙云山-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旅游区、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观光休闲旅游区、渝东南-乌江画廊民族民俗旅游区、近郊温泉度假旅游区,大力开发一批旅游名品和特色旅游新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绿色食品加工、风味餐饮加工等配套行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及观光农业,带动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培育壮大县域农业经济。在巩固发展优质粮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水果,支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温室种植、无土栽培等农业生产技术,做大做强“小菜经济”。发挥山区“天然药库”优势,把大巴山区、武陵山区、三峡库区建成全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有效利用适宜养殖的水域资源,加快建设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抓好“三头猪”(荣昌猪新I系、合川PIC猪、洋三元猪)、“三只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优质本地羊)等优良畜产品的繁育及推广,加快标准化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二)健全县域基础设施 

  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改善县域发展环境。抓好“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提高主城区对其他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际公路建设,编制通村公路规划,及早实施。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完善铁路网络,建设铁路集装箱节点站,提升铁路运输服务功能。推进三峡库区港口复建及沿江港口扩建,整治航道,建设集装箱码头,发展水陆联运。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鱼剑口水电站、彭水电站、珞璜电厂等电源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促进乌江、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发展机械化采煤,建设大型煤矿,淘汰小煤窑;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建设大型火电厂,关闭小火电;积极探索农村沼气、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途径。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重大电源项目前期工作。巩固和发展与四川、贵州等周边省的电力调剂合作关系,积极多争取三峡电站电量入渝。 

  完善城乡电网,改善供给通道。加强500千伏超高压骨干网建设,尽快形成重庆电网主骨架。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加快推进三期工程,促进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市政环保、能源保障和通信网络,加快县城电网改造、沿江县城滨江路建设,改善城镇服务功能。 

  提高水资源保障度。继续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治理病险水库。完善灌区配套设施,增强蓄水能力;加快改造老化水渠,完善渠网布局。 

  (三)推进县域城镇化 

  将29个区县政府驻地建成中小城市;集中有限资源,加快建设100个中心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努力培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城市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发展,建立通畅的劳务输出渠道。完善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发挥推广示范作用,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快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乡。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规模,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抓好员工岗位培训和终身教育。 

  四、发展县域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探索建立“补偿+入股+低保”相结合的征地补偿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建立由政府和农民分担的农村社会救济机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域商品市场体系,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对农民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范围,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新机制。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调整市级教育投入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支农贷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改变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办法,吸引更多商业银行参与信贷发放。

  (三)加强和改进分类指导

  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划。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突出比较优势,帮助各区县进一步理清其发展思路。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不同区县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

                     (2005-02-18 )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