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3月04日 来源:农博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王松华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培育发展新优势。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说到底是工业发达。浙江省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区名列前茅,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坚持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全省工业化,走出了一条专业市场、板块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路子。凡是把推进工业化放在第一位、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兴市”的地区,其工业发展强劲,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因此,加快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 

  坚持制度创新,增强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企业发展慢,是中部地区县域工业缺乏内在动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方针,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工业发展增长方式。切实把实现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在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全面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高起点推进工业化,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坚持战略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中部地区县要实现工业化目标,需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挥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工业、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来。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大力实施以工富农战略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运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龙头企业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广大农民,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重点引进和培育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实力,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壮大加工企业,形成科学布局、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低技术搭配的产业体系。 

  坚持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加快配套基地建设。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连接点;是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一是突出重点,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二是统筹发展,构筑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城镇建设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建立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三是创新制度,降低引农进城的各种门槛。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分割格局。四是经营城镇,突破城镇建设的资金障碍。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聚集建设资金,探索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城镇建设新路。五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培育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企业、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劳务经纪人,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六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城,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作用。 

  以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为重点,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实施内源型经济发展战略 

  浙江的发展实践证明全民创业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振兴最根本的原动力。中部地区既需要支撑发展大局“顶天立地”的工业大项目,也需要致富千家万户“铺天盖地”的各种经济增长点;既需要更加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聚合各种外来发展要素,也需要发掘本地潜在优势。民营经济是当前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当前,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优化环境、搞好服务,把民营经济引导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级财政的支柱、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县域经济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资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基础设施以民建为主的所有制格局。在全社会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的时代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 

  以推进对外开放开发为重点,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外源型经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是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打一”。把搞好对外开放、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依靠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的双轮驱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一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二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选准招商引资的项目和跟踪对象。中部地区县一般都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生态环境良好,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劳力资源过剩,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加工业和劳力密集型加工业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的配套支撑,实现投资效益的最优化,同时促进本地经济结构的提升。三是坚持不懈地优化经济环境,不断提高地方投资的吸引力。 

  以推进财源建设为重点,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大力实施公共财政战略 

  综合运用财税政策,灵活使用财政手段,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规模,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加大财源培育力度。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聚合作用,整合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外贸出口财政贴息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属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县域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作者王松华系中共湖北省枝江市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