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24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党委书记  何斌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近年来,我区各地大都搞了一些小康文明示范村,给当地村庄建设树立了样板。笔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作了一些调查,认为,小康文明示范村建设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县,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发展薄弱、改革开放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俗称“两弱三低”。为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作出的在农村开展以“科教兴村、经济强村、文明建村、民主理村、依法治村和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村级干部规范管理”(简称“五村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部署,结合河池市委提出的“通道经济”发展战略和罗城实际,提出并实施了沿罗城境内的20251省道线建设“百里毛葡萄党建示范长廊”工程,选择了长安镇的甫村、东门镇的大沓、四把镇的红日、冲迈四个具有产业发展优势,具有一定代表性,又各具特色的自然屯作为小康文明示范屯建设,旨在通过培育支柱产业,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产业为支撑的“小康文明示范屯”的创建,推动了“百里毛葡萄党建示范长廊”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促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的全面贯彻落实。创建小康文明村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新时期党的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创建活动中,县和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创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使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农民从内心感激党和政府。过去一段时间,干部来了农民躲着走,现在是农民欢迎干部来。二是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小康文明建设给农民创造了文明整洁、优美舒适、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创建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兴建图书室、文化娱乐室、运动场和村民学校,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大丰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转变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创建小康文明村陶冶了农民群众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了“助学”、“助残”、“助老”、“助贫”的村风民风,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创建中,县、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名优特产品和反季节瓜菜,发展庭院经济,加快了致富奔小康步伐。

    从罗城小康文明示范屯建设的实践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善于发现和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一要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现当地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推进农业产业化。针对现有支柱产业的特点,认真抓好科技培训、培育管理和品种改良等工作,努力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二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有自身特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三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利用交通方便,信息快捷,地处城镇郊区等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

    二、加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民整体素质的培训。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要深入开展“科技兴农”宣传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培训,利用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利用先进的种养技术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致富的路子,提高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小康示范村建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专家的论证,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规划,即:经济发展规划、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要相互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示范村要有长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制定规划要结合当地特点,尊重农民的意愿,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再由有关乡镇政府指导和帮助小康示范村按照规划严格实施和管理,避免短期行为。

    四、加强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制定好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山、水、林、田、路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好沼气、小水柜以及家庭改厨、改厕、改厩等工程续建配套。加强文化、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办学条件和卫生环境。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行退耕还林,保护植被,改善农业生态,解决好农村“生活——生产——生态”链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两手抓”,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委会、民兵、民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提高文明程度。三是着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五是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重视村镇规划,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提高社会质量。六是坚持依法治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公开,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倡明礼诚信的社会风尚。

    开展小康文明示范村屯建设,要着力抓好示范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建设,探明路子,总结经验,逐步以点带面,把重点建设和全面推广相结合,努力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