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4日 来源:大河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刘朝瑞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就失去了重要支撑。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原地区大多数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经济特色优势不明显,结构雷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经 
济社会结构二元分割,生产要素流动受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大量企业家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县乡两级宏观调控能力弱,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展示中原崛起的亮点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只有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域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因此中原地区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要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而找准自己的特色经济定位。邓州立足于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工业弱市、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在农业发展上,突出具有传统优势的林、牧、烟、棉四大特色产业,做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力争经过2年-3年努力,杨树面积由1.13万公顷达到4万公顷,加工企业达到1000家,形成在全省有影响的林木生产加工基地;棉花种植面积保持3.33万公顷,其中彩棉由0.2万公顷发展到0.66万公顷,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彩棉生产基地;烟叶面积提高到0.66万公顷;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0%。在工业发展上,依托邓州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相对充裕的电力、土地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坚持三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原则,以轻、小、民(轻工业制造、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方向,致力于发展粮油加工业、棉纺加工业、林产品加工及造纸业、汽车配件业、建筑建材业等五大产业,全面加速工业化进程,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正确引导、合理推进,促进其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要坚持五不(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确定产业定位。 

  发展区块经济。区块经济反映了县域工业的聚集规模,体现了县域经济要素的配置优化水平。一方面,同一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有效地促进行业在区域内分工,对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产业聚集中,生产者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生产要素等快速流动,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发展区块经济要坚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把外来和本地企业聚集到园区,形成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规模、小资本大聚集的聚集型簇群经济,从而构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板块。 

  发展配套经济。社会越发展,科学越发达,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专业化分工就越细。优势企业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其投资少、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大量的配套生产空间。中原地区要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为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形成配套产业。在这方面,邓州主要依托位于沿江汽车工业带(武汉、襄樊、十堰)腹地的区位优势,借助十堰、襄樊两地汽车工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机遇,引进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把邓州工业经济融入沿江汽车工业带。 

  城乡联动,产业支撑,增强中原崛起的支撑力 

  城镇和农村密不可分,一方面,农村要获得城市技术、智力、信息、资金等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必须以农村为车间、市场和劳务、原料及副产品供应地。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城镇和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拓展城镇规模促产业。城市是产业发展的平台,产业是城市的生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动,无平台则产业难崛起,无产业则城市无生机。要通过拓展城市规模,增强承载经济能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聚集产业,吸纳人才、技术、资金,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形成经济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聚集配置。同时通过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增强城市活力,从而把城市和产业融为一体。 

  引导工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工业园区不仅是产业聚集地,更是扩大城镇规模,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实现城镇化,不能就城镇论城镇,搞单打一,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拓展城镇的有效手段,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建好园区推进城镇一体化。 

  搞好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大范围内合理快速流动,以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以农村发展支持推进城镇建设,统筹城镇农村,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在具体方法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速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剥离出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膨胀城镇规模。以现有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完善功能,增强吸纳聚集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民营突破,能人先行,增强中原崛起的活力 

  中原地区县域经济之所以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弱小,要害在于企业家资源稀缺。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县域民营经济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70%。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26席。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始终重视培育企业家资源,采取了政策上支持、物质上奖励、精神上鼓励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断壮大企业家群体。因此,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培育企业家队伍放在首要位置。邓州就是通过三抓三创(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资源开发,创优秀党员、创五好基层党组织、创生态文明村)活动,促使劳动力、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优势农户。就是抓种植规模大、有技术或管理经验的人。这部分人有头脑、有能力、有基础,只要环境适宜,扶持有力,就有可能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对这部分人,政府要在政策、经济上予以支持,鼓励其先发展起来。 

  抓经济能人。就是要制订政策,鼓励党政机关的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实业。特别是鼓励物资、外贸、供销、商业等行业的下岗职工,发挥过去积累的经商经验,经商办厂或从事农业产业开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抓企业家资源开发。就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企业家、乡土拔尖人才、科技工作者,大胆使用,搞好培训,增强本领,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抓优势农户,培育经济能人,培养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使之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降低门槛,优化环境,为中原崛起提供保障 

  在优惠政策趋同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县域经济无论是激活内部资本或是吸引外部资本,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环境。只有创造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温床,各种生产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优化,并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在发展环境问题上,政府要做好六个字:挖坑、开渠、治污。所谓挖坑,就是要出台优惠政策,降低门槛,营造洼地,使外地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入,形成洼地效应。所谓开渠,就是解决生产要素来源问题,促进大开城门,拓展渠道,招商引资。所谓治污,就是治理发展环境,创造适宜生产要素聚集配置、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要转变政府职能,从越位、错位、缺位转到优质服务及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上来。严格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严厉打击恶势力及各种犯罪活动,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注意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作者刘朝瑞 系中共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