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4日 来源:大河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董安民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河南省提出要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大举措。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三化互动,多策并举,协
调推进。

  三化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三者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以工业化为主导,夯实县域发展基础。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做强支柱产业。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群体的竞争。在这个产业群体中,主导产业要明确,产业结构要合理,结构要朝优化和高级化演进。二要做大项目。发展工业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只有通过扶持引导、外向嫁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四高(高附加值、高利税比、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项目,上资源利用型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促进企业裂变发展,催生出县域标志性龙头企业,才能全面增强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三要做精规划。县域工业的适当聚集,不仅利于节约用地,减少重复投入,降低投入成本,更易产生规模效益。政府要加强引导,搞好规划布局,完善功能,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产业链配套。

  以城镇化为支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城镇是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辐射力,对劳动就业具有巨大的吸纳力。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多渠道融入资金,盘活城市资源;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强化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土地配置的最优化,土地收益的最大化,集聚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建设。同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以特色板块、强势村镇为支点,整合产业布局,搞好功能定位,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三产向市场集中,以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发展,以业兴城,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资源加工型、农业产业化型、商贸旅游型等特色城镇群体。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在现阶段,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按照现代化方向、产业化道路,依托市场,发挥优势,加大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化合作社、同业联合体等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

  致力五种经济,激发县域活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力量有多种,必须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多管齐下,多维激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发展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大突破。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革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赋予非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全面激活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新办企业股份制组建,突破个体资本投资局限,加快民间资本集聚,提升投入质量。要重点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摒弃家族式、粗放型管理弊端,提升企业素质,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

  打造开放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项目、人才、市场等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贫乏的县市,更要重视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留住是贡献、走掉是失职、撵走是罪人的理念,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拓宽领域,放宽政策,搭建平台、培载体,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扩大县域开放度。要紧紧抓住世界性产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综合运用园区招商、政策招商、资源招商、产业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近年来,温县注重发挥区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仅2004年1月至10月份,全县共引进外来项目111个,总投资20.6亿元,到位资金16.6亿元,外来项目已经成为温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东引西进,内外并举,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鼓励优势企业到中西部、到国外投资办厂,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培育特色经济。

  市场经济是比较优势经济,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特色的定位,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理念,用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认真分析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集中人才、财力、资源优势,培育特色龙头,不断强化特色,走规模化、名牌化的道路;同时,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扩大特色份额,在区域布局中彰显特色,在全局发展中提升特色。

  发展配套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产业链短,技术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社会分工与合作加强,大城市中的大型、特大型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生产向外扩散,给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带来配套空间。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协作,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发展与其配套的互补产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

  提升劳务经济。

  农村人口众多,就业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变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劳务输出,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林州市10万大军出太行,一年带回资金数十亿元。要牢固树立劳务输出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将其作为一条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要加强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搞好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增强劳动力流动的有序性和针对性。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

  辩证地看待四种关系,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保持县域经济的正确方向,要辩证地处理好四个关系。

  辩证地看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县级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指挥系统及行政手段,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行政手段不能代替市场作用。辩证地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不能由市场解决的,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互动共进,坚决杜绝在发展中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的做法。

  辩证地看待县域发展与开放搞活的关系。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但并不是资源配置只能局限于本县域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我们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要两眼向外,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聚合外部大资源、大要素,以外力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辩证地看待富民和富财政的关系。

  财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没有财政的富强,经济发展就没有支撑,就没有群众的富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既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想方设法兴县富民,更要千方百计壮大财力。要努力把实现县域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当做治本之策,进一步改善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积极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下决心减少财政供养人数,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财政负担。

  辩证地看待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董安民系中共温县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