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17日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永泰县人民政府县长 林雄 

  永泰地处福建中部,位于福州西南68公里。全县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总人口36.54万人。但受地理、交通等条件制约,永泰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县乡财政困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和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电力能源基地"的"一园三基地"发展构想,认真组织实施工业、农业、水电、大城关和旅游"五大开发"与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82亿元,增长9.7%;财政收入1.12亿元,增长11.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7亿元,增长22.3%。但这样的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属缓慢,永泰县要想在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 以人为本抓"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永泰是传统的农业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一抓稳粮增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状况和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极大制约着粮食生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抓好粮食生产。在注重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广优质粮食品种,优化结构,增加效益。认真落实粮食、良种和农机具补贴等有关鼓励种粮政策,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二抓优势产业。发挥山地资源、气候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据产业适度集中和基地化生产的布局要求,重点抓好沿溪片的李梅,中高山片的反季节蔬菜、林竹、茶叶和县城周边乡镇的畜牧、水产和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的生产。推广"超大模式",鼓励境内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进入农村兴办生产基地,采取签订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公司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型农业生产格局。三抓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好泰丰烤鳗、亚泰菇业、樟泰菇业、樟隆食品、余福记食品等一批加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销售好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实力。四抓市场拓展。发挥东门农贸市场、果蔬批发市场、清凉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平台作用,加强同京、沪、穗和榕、厦、漳、泉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系,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培育蜜饯、茶叶、鳗业、菇业等协会和中介组织、营销队伍,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五抓农业设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开展低产农田改良,提高单产水平。认真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水利"六千"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千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里河道清水工程、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林业"三三"工程(三大生态建设、三大林业生产基地、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等,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六抓科技服务。利用省农科院在境内创办种苗繁育基地这一机遇,主动加强联络,聘请专家帮助指导农业生产,特别注意做好群众关心的鳗鱼药残、西甜瓜蔓割病枯萎病、茶叶病虫害、李梅白粉病等防治工作。通过举办巡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适用技术下乡等活动,做好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发挥农业科技效益。配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落实农技人员包片责任制,适当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真正将农技人员全部推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七抓非农收入。抓好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真正实现减人、减事、减支的预期目标,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种粮补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义务教育一费制、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农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收集各地用工信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一带一"活动,介绍引导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 
    二、 以人为本抓发展,垒大垒强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永泰发展的希望在工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要明确发展思路。以建设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为两翼,坚持走以电促工、工电联动的发展路子,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抓住福州及周边发达县(市)"退二进三"(高耗能工业企业逐步退出市区,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利用紧邻省会的地理区位和水陆交通较为便捷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高耗能企业转移落户永泰。二要加快载体建设。重点抓好马洋工业集中区、城峰工业集中区和塘前工业走廊的各项配套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塑造最优的软硬环境,增强虹吸作用,发挥集聚效应,承接更多工业项目。抓住市里在长乐建立邻港工业集中区的有利时机,筹建"永泰飞地工业园",将"飞地工业"这一载体延伸到县外。通过落实招商目标责任制、加大奖励力度和制定优惠政策等办法,举全县之力做好集中区和飞地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使县内外园区的用地都排满项目。三要做强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制药、化工、食品加工、运动用品、纺织服装、藤铁编工艺等6大工业主导产业。对制药、化工等企业,着重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增加品种、降低成本、防止污染,增产增效。对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创立自主品牌。对李梅、水产品等食品加工业,要引导企业一方面加强对原料环节的监管和技术指导,组织标准化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对藤铁编加工企业,主要着眼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效益。同时争取创办几家拥有自主出口权的外向型商贸企业,拓宽特色优势产品的出口渠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四要加强服务协调。对带动力强的重点企业,通过落实县处级领导挂钩、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等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对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鼓励投资者增资扩产,做大做强。对新落地的克尼森运动用品、CHC等项目,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服务,理顺各方关系,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对在谈、新签的项目,主动靠前服务、盯紧盯牢,促进项目升级落地。
    三、 以人为本抓生态,做强做靓旅游产业 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永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自觉增强旅游产业意识,用好、用足、用活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要继续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投资的多元化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吸引更多成份的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市场,做活旅游产业。一要坚持打响品牌。发挥青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两个品牌效应,鼓励姬岩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加强保护,深化管理,积极申报国家级品牌。协助赤壁景区做好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各项工作,力争年内获得评审通过,从而带动天门山等境内其他景区向更高档次迈进。二要坚持突出特色。严格保护真山真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加大温泉开发,打响打好温泉旅游牌,彰显省会近郊生态休闲度假区的魅力,构建省会中心城市的"后花园"。加快发掘三状元文化、虎尊拳文化、李梅文化和中共福建省委活动旧址、闽中游击队活动旧址等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增加文化底蕴。加强资源整合包装,重点推出一批或以休闲度假游为主,或以特色文化游为主,或以红色缅怀游为主的一、二、三日游旅游线路,增强吸引力。三要坚持项目带动。重点抓好青云山温泉度假休闲中心和御温泉酒店、青龙瀑布服务村、天池景区公路、赤壁景区配套设施、大樟溪水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开发旅游食品、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积极筹划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搞活搞热旅游消费,带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四要坚持多渠道宣传推介。立足省内重点客源市场,巩固发展沪、苏、浙、粤等周边省份市场,积极拓展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旅游文化节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逐步将永泰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四、以人为本抓协调,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永泰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各种瓶颈制约。一要突破交通瓶颈。抓住全省实施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建设之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福厦高速复线经过永泰并早日动工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将永泰纳入福州半小时经济圈,拉动经济发展。抓好省级主干道的拓宽改造工作。争取省、市资金扶持,继续铺设塘前至福清一都水泥路,力争早日全线建成通车;抓好闽清至永泰、德化至福州、永泰至莆田等省级主干道境内部分的改造改建工作,畅通多条出县通道。继续抓好县道改造升级,对部分通乡公路病、险、弯、窄路段和桥梁进行改造,提高公路安全等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力争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县乡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完善城乡运输网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要突破能源瓶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大樟溪流域综合规划》以及县政府水电开发建设工作意见等,加强水能资源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全县水电资源,争取通过3-5年努力,使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突破30万千瓦。督促省级重点项目界竹口电站建设工作,力争2006年下闸蓄水和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完成龙湘电站"三通一平"和坝基开挖工作,做好各方面的协调组织工作,争取新店、梧桐电站早日动工建设,岩前、莒口、刘歧等大樟溪梯级开发电站早日取得可研批复。抓好马洋110KV和塘前110KV变电站的建设,提高输电能力,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能源支持。认真搞好农村集体水电站的改组改制工作,对亏损、老化严重的农村集体电站,采取拍卖、转让等办法,引进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发挥农村集体电站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三要加快大城关开发。抓好城关地区的路水电气和教科文卫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化、环卫等配套设施。继续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重点抓好县府路、塔山路等旧城改造和南湖东侧、吉祥小区、马洋新区、东门小区等新区建设,改善城关地区面貌。进一步深化农民入城务工、定居、子女教育等相关配套改革,聚旺城关人气,做大城关规模,发挥聚集辐射效应,形成带动县域经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