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7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序    

王伟光   

  书名:《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风臣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定价:48.00元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自秦代以降,在行政管理上就实行郡(州、道、省)县两级管理体制,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承上启下,是“五个统筹”的最直接操作平台,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定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全国县域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发展县域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上不去,就摆脱不了困难的局面。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只有加快和搞好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最终解决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和调整。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环境不十分宽松、人的因素制约、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三农”问题困扰、生态环境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需要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由山东省齐河县县委书记李风臣同志撰写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既是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是作者的实践结晶。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勤于思考,根据齐河县的实际,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中心,就怎样推进齐河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思路,并具体运用到齐河的改革发展上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的2000多个县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发展战略,否则将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李风臣同志根据齐河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六大思路,看来是符合齐河实际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特别是提出的“因地制宜,实现经济特色化”战略成效较为明显,其成功的经验对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校长,本报有删节,题为编者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