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5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吴华国  

  农村金融被认为是继国家财税政策之后,推动我国"三农"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动力"。然而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以资金大量流出、服务机构与职能明显弱化为主要症候的农村金融"败血症"仍在继续加剧,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贷款难使农民背上高利贷重负

  种了7000亩水稻的"全国种粮标兵",南昌县蒋巷镇农民卢国平,一直想把自家的种田规模扩大到万亩以上。但苦于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又太难,他的这个"扩种梦"至今难圆。卢国平说,这几年他投入粮食生产的资金已经超过1000万元,但从金融部门贷的款仅300万元,这还是因为他种田规模大,在当地有了些小名气,换了其他种粮户,根本不可能贷到这么多钱。

  养猪专业户在银行贷不到款只好借高贷买饲料

  在有"江南粮仓"之称的南昌县,分管农业的县领导说,全县象卢国平这样有土地资源、懂种粮技术、但缺资金的种粮大户至少有上百户之多。由于缺乏资金,不仅粮食深加工搞不起来,就连正常的春耕准备也受影响。大户们原本可趁年前价格便宜时购入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晒场、烘干机等必要设施也可早早添置,但由于手头紧,大户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遭受今年农资行情看涨和气候异常带来的损失。金融机构普遍不愿承担农业贷款风险,投入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全县粮食生产的"瓶颈"。

  在狭小的贷款"瓶颈"中挣扎的广大农民,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间高利贷。泰和县马市镇仙桥村农民邹冬苟是全县的种粮大户,去年夏收前,农信社同意贷款3万元给他购买收割机,并要他隔天提款。但当邹冬苟改天再去时,农信社又说要等到7月份。邹冬苟说:"今年政府实行保护价收购粮食,我种了168亩地不可能还不了3万元钱,怎么说好的事儿转眼就不算数?"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民间借贷购置了农具。

  据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对全省11个市28个县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50个样本乡镇中有44个乡镇近年的借贷规模在上升,占比达88%。民间借贷数额从几百元、几千元扩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单笔最多的高达120万元。民间借贷约占社会各项存款的4%,以此推断全省民间借贷规模约为130亿元以上。

  民间借贷亦称高利贷,其利率在10%--50%不等。当前高利贷资金主要投向农民生产、生活及流通等各领域。其利率用于农业生产的居高一些,达到30%,用于农民生活的为22%左右。均为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4--9倍。在泰和县沙村乡一带高利贷利率达到35%--40%,有的甚至高达50%,农民为此承受了巨额的成本负担。

  号脉农村金融"败血症"

  带着粮农和农业大县领导的忧思,记者分别深入农信社、农发行及其他涉农部门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金融"败血症"在江西乃至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其"症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邮政储蓄优惠吸储,农村资金大量"失血"。自1986年开办的邮政储蓄,以其遍及全国城乡的3万多个营业网点和优惠利差,吸收的存款余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65%来自县以下。由于其只吸储不贷款,从而导致全国每年至少有2000亿元的资金直接抽离农村。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严重萎缩。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业始终是个高风险行业,我国1982年就开办了农业保险,但由于赔付率高达116%,致使承担农险的人保财险公司长期亏损。目前,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不足5亿元,仅占财险保费收入的0.5%,农民户均保费只有2元多,保险对农业的补偿几乎丧失。

  发展养殖业急需资金

  ——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通过1998年的两次职能调整,各地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已由过去涉足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金融领域蜕变为目前单一支持粮棉购销的"收购银行",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供需缺口较大,运用效率不高。2001年以来其投放的贷款量日益萎缩,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性推动作用极为有限,以江西为例,2004年其发放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余额234.7亿元,较1997年减少47亿元。

  据了解,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自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撤并3万多家县及县以下经营网点。农业大省之一的江西,四大专业银行撤并的县及县以下营业网点达2790个,其中农业银行撤销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为1331家,全省县城以下已基本无专业银行营业网点,即便保留了县级支行的其职能也蜕变为只揽存不贷款。各专业银行用于县以下的贷款总量直线下降,如农业银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其贷款的98%以上集中在农村,到九十年代降为60%,主要用于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而现阶段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目前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与其他专业银行已基本无异。

  ——自身羸弱的农村信用社一家难撑"三农"体系。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一度高达50%以上,去年以来全国选择了8个省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其内控机制有所加强、效益及风险状况均有所改善,但要独自面对庞大的农村市场需求时,其规模与实力依然显得十分弱小。据国家农调队对江西省2450户一般农户抽样调查,2000年以来,仅有5%不到的农户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过小额贷款,人均贷款额仅为65元,而从民间以高利贷形式借入的款项人均达190元,两者比值为1∶3。

  专家开出哪些"止血"方?

  针对农村金融日益严重的"败血症",记者又采访了有关方面的多位专家,采集到相应的"止血"建议,分别是:

  当地干部上门了解信贷情况

  尽快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国家农调队江西分队副队长林美江说,具体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人民银行提高支农再贷款比例,将邮政储蓄新增存款中来源于农村的资金,返还给当地农村信用社用于放贷;二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社区发展与再投资方面的成功做法,通过立法形式,要求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必须对所在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如将现行的邮政储蓄机构改造为邮政储蓄银行,允许其既办存款业务又办贷款业务;三是要求存款类机构按一定比例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农村信用社债券,或允许委托有关银行发放县以下农村贷款,使农付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主体支持作用。农发行江西分行高级经济师江卫国、王秋凌等说,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重要支农手段,而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银行"亟待重新定位,使之更显"政策支农"作用。具体为:一是扩大其业务外延,改变农发行仅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狭窄定位,可考虑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国际金融机构农贷的转贷业务划为农发行管理;归口国家支农资金管理,代理拨付国家预算用于农业的资金和其他用于发展农业的专项基金。二是将农发行经营网点由县市下伸到乡镇,进一步贴近农村、方便农民。三是允许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发展基金等途径扩大农发行资金来源渠道。四是调整信贷结构,逐步将农发行支持重点由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

  探索商业银行支农新途径,同时将农信社职能进一步定位在"三农"之一的农民身上。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肖四如等专家说,以市场为导向,在一些农业产业化优秀项目上,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农业投放的贷款要有一个最低限额或比例,或要求专业银行将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债券。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通过"社员入股、民主管理"的形式,彻底剔除其官办色彩,真正办成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农信社的功能应进一步定位在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面,资金有富余的社才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以农信社为基础,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行为,使之成为有益补充。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进一步完善农村个人信用档案,为农村金融繁荣创造必要条件。

  探索建立新的"低费率、高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国家农调队舒娅玲认为,鉴于农业商业保险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差的现实情况,应尽快组建有我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委托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此项业务。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常常体现为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灾害救济、结构调整等多项措施的配套实行,这种配套式推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广大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运作效率高,同时可成为农民福利政策的一部分。

  来源: 新华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