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16日 来源: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周金堂

     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大,人口多,GDP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因此,县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县域范围内,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在广大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

    农业大国和小农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县域范围内一时难以改变。农村人口多,农业分散经营等问题加剧了县域特别是农村发展在分享工业化成果上的矛盾。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进城难等等。

    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作用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两级财政的困难,切实扭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既能够有效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状况、又能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力度,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依托。根据县域人口众多、劳动力科技文化等偏低的实际,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始终把农民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实施县域工业化战略;运用好城镇化的成果,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支撑作用,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和谐协调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纠正片面的工业化战略,在促进农业、农村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深化城市和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使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与工业、城市、市民的发展享有同等的待遇;坚持按生态和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因县制宜、因县施策,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保障性分配问题,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县级政府要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学等落到实处。

    总之,现实中反映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县情有关,与县域内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有关。

    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统筹”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推进区域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创建一个欣欣向荣的幸福家园。

   

    浙江省桐乡华章千亩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可以让人感受到现代都市农业的魅力。王超英摄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