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9月25日 来源:新桂网-右江日报 作者:西林县那劳乡教育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少数民族聚集山区的适龄儿童,他们的成长受到各自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进行国家要求的德育教育就有着极其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管理中给予区别指导,以达到让少数民族山区子弟也能养成健康的德育观。笔者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山区,针对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更科学,更有实效,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少数民族山区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仍是简单的知识化、认知化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少数民族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国家为了实现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不得不分散了师资力量,一般每个教学点都只有一至两位教师。大部分教师仍只进行知识化、认知化的简单教育。
  
    2、德育教育的投入不足。因为师资力量分散,加之国家投入不足,仅靠一本课本,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应有的设备,使德育教育仍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状态,没有实现如今提倡的双向互动模式。
  
    3、德育教育仍限于封闭的校园课堂,没有过渡到社会生活实践,导致德育教育与实际脱节。一些简单的爱国、爱家、爱他人的人性化教育还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上,没有把这些行为要求与日常生活的爱护学校财物、替父母亲分担适当的家务、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中提出的理想化要求缺少现实生活的对应物,难于让学生掌握,并影响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少数民族山区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1、严格执行国家德育教育大纲,并结合少数民族山区的特点订立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国家的德育大纲有机结合起来,力争相互通融,让学生和家长不致产生“文化侵蚀”的错觉,自觉接受德育教育,把少数民族学生塑造成有着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四有”新人。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德育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审定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把校园内的“硬”性规则“软”化,使其更具情感性,使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得更近。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德育知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作为少数民族子弟这个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德育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